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4-05-13 来源:中国全民阅读网
分享:

翁淮南

《何以华夏:文物上的中华民族》,翁淮南 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4年3月

每当我迎着初升的朝阳,穿过天安门广场,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时,总会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置身馆内,就像是走进了岁月的长河,143万件(套)馆藏文物,不禁让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产生了好奇。

2024年是中国农历甲辰龙年,“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龙的传人”一度成为网络热搜关键词。海内外华人对“我们何以为炎黄子孙”“我们何以为华夏儿女”“我们何以为龙的传人”等话题的好奇,实际上是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的深层关注。

读懂中国需要读懂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领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对此,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如何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的准确内涵,都绕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这样一个时代关切。

中华民族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从党的民族工作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然而,如何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还是要回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这个问题。

中华民族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打开时光之门,走进历史长河,“后母戊”青铜方鼎、利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蜀锦等一件件物证,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形成发展脉络,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的伟大民族。为此,我们努力解读有代表性的物证,挖掘它们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时代价值,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陪着读者尝试从历史深处读懂中国。我们追求的目标,其实就是通过文物背后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因为历史博大精深,所以文物故事精彩。我们努力在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上下功夫,全心全意服务读者,使本书呈现出以下一些亮点:一是让文物说话,从文物的角度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二是运用博物馆优势,通过展览的物证呈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三是多学科融合,阐释文物视角下的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四是回应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关切,从传播学视角对如何向世界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提出了思考;五是图文并茂,精心甄选了包含大量历史信息的文物图片,有些更是首次披露。此外,我们还梳理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大事记,呈现给读者一个清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脉络。

我要感谢团队的小伙伴们在本书成书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我们是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年龄,学习不同专业的“共同体”,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像寻宝一样,认真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

回头瞧瞧,我们其实正在参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国际传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天安门广场耀眼的国徽作背景,又构成一个向世界讲述的中国故事。

眺望世界文明大花园,中华民族这边风景独好。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件文物,正轻声吟唱着中华民族的童年歌谣,让我们依稀看见来时的路和那山一程水一程的风雨兼程。

过程奇妙。风景奇妙。如此。

(本文为该书序言,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