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4-05-16 来源:希望出版社
分享:

《慈江雨》,马三枣 著,希望出版社,2023年7月

很多地名,耐人寻味。朝鲜有个地方,叫“慈江道”。“道”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我不懂朝鲜语,弄不懂它的原意,但我喜欢译成中文的这三个字,觉得有悲悯情怀。

这地名是我的中学老师于善明告诉我的。一次闲谈,他说自己十六岁时在佳木斯师范学校学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朝鲜华侨小学教师流失严重,向我国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请求支援一百名小学教师,他报名支教,被分配到慈江道。我上网搜索,找到了慈江道,这里大部分是山林,有一条秃鲁江流过,景色很美,冬季却严寒难耐。“慈江道”让我想到慈爱、江山、人道,它们拨动了我的心弦。

我生活在沈阳,这里有座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等战斗英雄就长眠在这里。小时候,每到清明节,学校都组织我们祭扫陵园。清明多雨,我们常是冒雨站在烈士墓前,听老英雄讲那段历史。那时候我小,只知道志愿军不怕死,他们中的很多人牺牲了,埋在这些高大的坟包里。随着年龄渐长,我才渐渐明白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意义。它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七十多年过去,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富强,那段历史不该被忘记。我想写一本书,留住那段岁月,于是请于善明老师细讲在慈江道的支教往事。他不是冲锋陷阵的英雄,但在危险的战火硝烟中,他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引领华侨孩子坚持学习、热爱祖国,他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如今,于老师九十岁了,身体还挺硬朗,只是耳朵聋得厉害,对话靠喊。他是被侵略者的炸弹震聋的。从十六岁到十八岁,慈江道这片土地像一座熔炉,把他从懵懂少年铸造成了钢铁战士。

这段支教经历素材独特。对声势浩大的战争来说,支教故事也许真的不算什么,但是一滴滴水汇成大海,一颗颗星闪耀成银河,平凡的事情更值得作家书写。从朝鲜慈江道支教回国后,领导问于善明老师想选择什么工作,他斩钉截铁地回答:“当老师!”就这样,三尺讲台,他站了一辈子。国家没有忘记他。2020年,于老师荣获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他教书育人,并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笔名单明。《慈江雨》里的主人公就叫“单明”,其原型正是于善明老师。

这是一部小说,我把人物视为小说的核心,故事是由人物派生的。“贴着人物写”,这话极其简略,却道出了小说创作的基本原则。作家要努力写出“独特的这一个”,让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送鸡毛信的海娃,成为几代人都不会忘记的小英雄形象。《慈江雨》里的单明、单月、魏大个子、肖延令、老金……都是我要塑造的人物。于善明老师给了我一份提纲,那是他的亲身经历。这些人物全都来自现实,我对他们进行了艺术加工。

山清水秀的慈江道,遭受着战火的蹂躏,也孕育了小说中的文学形象。“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这是称赞君子的话,同样也适合用来形容我笔下的单明。不像魏大个子那样显眼,他似乎平平常常。他像柔和的春雨,润物无声;他如温润的玉石,亲近万物。这也是于善明老师给我留下的真实印象。

念初中时,我遇到于善明老师。那时候的他五十多岁,总是笑眯眯的,正在创办学校的希望文学社,挖掘文学新苗。我被“挖”了出来,并受邀到他家去谈稿子。我三天两头往他家跑,几乎成了他家庭的一员。那时候,我只觉得他是最和善、最明白文学的老师,还不知道他那段支教经历。“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单明在慈江道的支教经历,正是在平凡中彰显了责任与担当。我给人物创造了很多细节。细节如水,浸润于田垄之间,它们发了芽,开了花,果实就是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我写这段往事,是在铭记历史,更是在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不是一条线段,它是立体的,有长度,更有厚度。长度是一个人活了多少年,厚度是做了些什么,创造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慈江雨》里,好几个有血有肉的人逝去了,有的惨烈,有的悲壮,也有人经历了九死一生最终活了下来。他们激荡着我的心,让我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世界小,文学大;人生短,艺术长。我在不断探索,努力让自己的小说也能拥有厚度。这厚度,不是页码,而是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意蕴,愿这意蕴化作濛濛烟雨,润泽童心。


延伸阅读|好书推荐:《慈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