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4-03-08 来源:文汇网
分享:

《沧海岁月:中华海洋文明史论》,马骏杰 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4年1月

2008年2月的一天清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汉学家卜正民的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该短信是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东方部主任何大伟发来的,何大伟让他立刻到图书馆来一趟。卜正民知道,何大伟在图书馆负责掌管中国藏书,他之所以在清晨发来这条短信,一定又有了重要发现。卜正民赶到了图书馆。果然,在何大伟的引导下,卜正民在图书馆地下室里看到了一幅纸质发黄的地图,上面标注有大量汉字,他以职业的敏感性意识到,这是一幅来自中国的不同寻常的地图,因为地图所呈现出来的若干特征都与他先前见到的中国地图不一样:这幅地图不是用黑色线条勾描出来的,而是采用传统中国画绘画方式彩绘出来的,上面有绿树红花、彩蝶飞舞,有褐色的山脉、蓝色的海洋,很像一幅精美的中国画。同时,这幅地图不同于同时代西方的印刷地图,它是一幅手绘地图,极有可能是一个孤本。还有,地图上既画出了大片陆地,又绘制了大片海洋,海洋上标有若干条航线,因此它既是一幅“地图”,也是一幅“航海图”。此外,这幅地图的图幅也是超乎寻常的大,它长160厘米、宽96.5厘米,并且采用壁挂式。仔细观察会发现,由于作者在绘图时没有足够大的纸张,他将两张大纸进行了裁剪拼接,才形成了如此大的图幅。

正是由于这幅地图有如此鲜明的特点,卜正民意识到这是一幅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奇特地图。随后,他迫不及待地询问了这幅地图的来历。

地图局部


何大伟告诉他,这幅地图是350多年以前一位名叫约翰·塞尔登(Johan Selden)的人捐赠给图书馆的,进入图书馆的时候,是随着一大批书来的,一直被尘封在图书馆的地下室里,直到最近在整理这批书籍的时候,才发现了它。随后,卜正民将这幅中国地图命名为“塞尔登的中国地图”(Selden Map of China,也译作“雪尔登中国地图”),笔者在这里把这幅地图称作“中国地图”。卜正民评价这幅地图说:“这是近700年来最重要的一幅中国地图,它描绘了当时中国人所知的那片世界:西抵印度洋,东接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南邻爪哇,北望日本。

这幅地图之所以保存至今,是因为它落到了约翰·塞尔登手中。”“这幅地图是一份孤本,是纯手工绘制,再也没有第二份。”

卜正民发现“中国地图”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世界,随后,国际学术界在英国、美国等地举办了多次研讨活动,对“中国地图”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和讨论,卜正民还出版了他的研究专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国际学术界掀起的这波发现和研究“中国地图”的热潮自然会冲击到中国,最晚在2011年,“中国地图”的影像和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动态传到了中国,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中国地图”的研究。

“中国地图”隐含着怎样的海洋文化信息

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中华帝国是位于世界中心的,所以在出现的涉及海外国家的地图上,中国大陆一般是处于地图的中心位置的,例如《大明混一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等。“中国地图”虽然不是一幅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地图,但是它的区域涵盖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大半个亚洲,其中朝鲜半岛、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等历历在目。在这样一幅地图上,理应把中国大陆放在中心位置,可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地图”把南海放在了地图的中心位置,明显违背了古代中国人的观念。正如卜正民所说:“对于一位绘图师来说,让一幅地图以一片海洋为中心,实在再奇怪不过。这一方面有悖传统;另一方面,那片区域几乎什么都没有:这相当于把一个洞作为地图的中心。”

有人或许会说,这是一幅海图,上面明显标示着多条航线,既然是海图,就可以把海洋放在核心位置。但笔者并不赞同这样的看法。笔者认为,它的确可以被看作一幅海图,即便如此,南海也似乎没有理由出现于中心位置,因为明代中国已经开辟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若干条航线,特别是印度洋,中国海船已经常来常往,印度洋理所应当地应该处于海图的重要位置。可是绘图者并没有这样做,他仅用文字说明了从印度西南岸的古里国延伸到波斯湾地区及阿拉伯半岛的航线,并没有画出整个印度洋海区,更不用说放到中心位置了。

进一步观察地图,还有一个更加令人惊异的地方。在这幅“中国地图”上,如果画一条纵向的南北中心线,相当于现代地图的经线,再画一条横向的东西中心线,相当于现代地图的纬线,这两条线的交叉点,便是这幅“中国地图”的中心点。那么,这个中心点会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我们寻找当时明朝的首都北京,发现北京位于那条南北中心线上,并不在那条东西中心线上。就是说,作者把北京放在了东西方向的中心位置,而不是南北方向的中心位置,这样,北京就不可能落在地图的中心点上,而是落在了中心点的北方。位于中心点的是一个群岛中的某个岛屿,绘图者把这个岛屿涂成了红色,这也是地图上唯一一个用红颜色绘制的岛屿,说明作者是要刻意突出这个地图的中心点。这个群岛,作者标出的名字是“万里石塘”。在古代的文献中,“万里石塘”是指我国的西沙群岛。那个红色的岛屿,虽然作者没有标出其名称,但对照今天的地图就会发现,它是西沙群岛最南端的中建岛。

也就是说,地图的作者把西沙群岛的中建岛作为整个地图的中心点。这就说明,绘图者把南海放在地图的中心位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不是随意而为。把中建岛作为地图的中心点突出出来,作者究竟要传递一种怎样的信息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答案。笔者认为,绘图者是一位常年奔波于海上的人,在长期的海上活动中,他形成了对海洋的深刻认识和特殊的感受。虽然中国人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中国人的航路已经延伸到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深处,但在绘图者的眼里,南海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门户,是不可逾越的区域;包括中建岛在内的万里石塘,是中国人走向远洋的前进基地和重要立足点,也是作者长期活动的海域,必须居于核心地位。就这样,他就把南海放在了地图的中心位置,把西沙群岛的中建岛放在了地图的中心点上。这充分说明,南海海域及其岛屿是闽南海商赖以生存之地,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另外,从“中国地图”的使用痕迹看,闽南海商以南海为中心,其活动范围频繁向周边国家辐射。卜正民注意到,仔细查看“中国地图”上马六甲海峡附近的柔佛地区,在它远离海岸不远、航线汇入港口的地方,地图表面的磨损比地图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明显;柔佛的标识依稀可以辨认,但进入柔佛的航线已经完全磨白。这不是偶然的,这种现象表明地图的主人对这个地方最感兴趣,最喜欢把这里指给自己或朋友看。


作者:马骏杰


延伸阅读|好书推荐:《沧海岁月:中华海洋文明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