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4-04-12 来源:
分享:

《茶马古道——马帮的传奇生涯》,李旭 著,青海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滇、藏、印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运输贸易一下子衰落下来。好多人都没想到萧条来得这么快,因为谁也不知道战争会什么时候结束。内地及沿海交通的迅速恢复,使地处偏远的丽江再度远离贸易主线。起码,大量来自印度的物资交流,不再需要用马帮这种世界上最昂贵、最缓慢的交通运输方式来进行了。

所以,抗战胜利后,许多滇、藏、印一线的马帮就歇了业,或是转到其他线路做小规模的经营。但赵应仙仍走西藏草地,一直走到1949年。进去还是运茶,只不过,出来不再运回从印度进来的洋货,只运西藏出产的各种山货。随着中国各条陆路和海路的恢复,洋货都从上海、香港、广州等地进来,滇藏、川藏茶马古道又回到古老时代的状况,继续它那茶叶与山货的贸易。不管有没有战争,藏族总是要喝茶的,而西藏的山货内地总是需要的。可是生意越来越不景气。在随之而来的内战中,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再次给茶马古道的贸易以沉重打击。

1949年后,私人性质的民间贸易基本就难以为继,走西藏草地的马帮结束了他们的旅程,茶马古道结束了它上千年的历史。

由于要进行土地改革,许多滞留在西藏的藏客,包括已经在西藏落脚的手艺人都纷纷回到丽江,以等待和观望自己的家以及财产的命运。而到19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公路网的建成,尤其是青藏、川藏、滇藏公路通车,由内地到西藏的各种货物运输多用汽车来完成,千百年来走西藏草地的“藏客”们真的终止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一段延续了上千年的故事戛然而止。

但我觉得,“藏客”们所做的一切不会就这么完结,也不该就这么完结。

遥远而漫长的古代我们就暂且不说,仅仅抗战期间茶马古道马帮贸易运输的鼎盛阶段,就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遗产。由于当时缺乏统一而确切的统计数字,我们今天已很难搞清楚,当年在茶马古道上究竟有多少马帮走过?这些马帮共动用了多少骡马?又有多少牦牛参加到这场史无前例,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骡马运输中来?这些骡马和牦牛以及羊和人的运输量有多少?

早已离休在家的袁基宏先生在他的《抗战中后期西南国际商道》一文中作了个大概估计:“马帮最大者一百多马匹,最少的也有三四十匹,那么从丽江启程的商家马帮和承运马帮4000~5000匹,按长途骡马承受力,每匹驮运货物重量为100~120市斤(50~60公斤)。其他通过藏族地区牦牛承运的有3000~4000头,按照去拉萨行程三个月,返回两个多月,加之养牧骡马,除去准备工作时间等外,大致每年可来回三个单边(这是最大的估计),两年来回三次计算,每年到丽江的货有一万至一万二千驮,合计120万~150万市斤(60万~75万公斤)。”

大理恒盛公的张相时先生后来著文称:“在极盛时期,来往于丽江、拉萨之间的马帮由四五千匹牲口,增加到一万多匹,双程运输量达一千多吨。”

顾彼得先生在他的《被遗忘的王国》中的估计数字是,这场马帮运输曾使用了八千匹骡马和两万头牦牛。

《纳西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以及已故和志武先生的《近代纳西族的历史发展》,对抗战期间每年来往于滇、藏、印的马帮数目,都称有25000匹。

应该说,这些估计都不很确切。据赵老先生和一些老人回忆,每年进出西藏草地的马帮骡马有4000~5000匹是没问题的。但袁基宏先生与顾彼得先生对牦牛数的估计出入太大。而袁基宏先生的“最大的估计”,说马帮两年可来回三个单边,也不是常态。大多数走西藏草地的马帮一般都是一年一个来回。不管有多少骡马和牦牛,也不计它们的运输频率,有一点大致可以肯定,那时每年都有2万多驮货物在滇、藏、印之间的各个地区运来运去,运输量超过100多万公斤。很遗憾我在这里无法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数据。

那么多的马帮,那么多的货物在那雄峻神奇而又苍茫博大的雪域高原上往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那是一场无比伟大的运输运动,大量的物资在那条古道上来往,缓和了抗战后方的物资紧张,为抗日战争作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贡献。而穿越横断山系,在世界屋脊上用人类最为古老、最为原始的运输方式——骡马驮运,并且又是那么庞大的数量,这在人类历史上肯定是独一无二的,是空前绝后的。但愿我写出了这一点。

我真正感兴趣的,并不在于有多少骡马走过茶马古道,马帮运输货物有多少,而在于马帮这种独特的交通运输形式,在于茶马古道这条神奇的道路,在于马锅头和赶马人那传奇般的生活方式,在于他们身上那富于冒险进取、勇敢务实、坦荡广博、团结合作……伟大、珍贵而美好的精神。

马帮们在茶马古道上所体验到的人生境界,也许能为一头扎入现代社会,成天陷于忙乱和焦虑之中的人们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马帮的一些副产品,亦成为今天文化产业开发的源泉。

在茶马古道上,你也许会感到过于艰苦、粗野和不太文明,但是,那种茁壮的、无所顾忌的生命力,赋予在路上的一切一种原始的宏壮气氛。在那辽阔的开满野花的草原上,常常弥漫着一种欢乐时光的浪漫情调,并有一种古希腊古罗马传说中的牧神们狂欢时的充沛活力。夜幕降临,巨大篝火的火焰将周遭照得辉煌灿烂,一切都好像一幅斑斓的油画。头顶上的星空更是令人着迷,你尽可以驰骋你的想象,尽可以往最无限的地方遐想……

自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种种原因,马帮就基本不走茶马古道了。

1953年丽江地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时候,成百上千,包括已经在外地安家落户的藏客纷纷从各地返回丽江,因为那里有他们的宅院和土地,因为这些房宅和土地可能要收上去重新分配。据龙泉村的老人回忆,当时从茶马古道沿途返回的人家计达100多户。这还仅仅是龙泉一个村的情况。紧接着就是实行农业合作化,人们不可能再自己从事马帮运输这样的事情。藏客们不得不丢弃他们使用多年,有的甚至是他们祖上就使用过的赶马用具,有的又回到农村,成为道道地地、最基本意义上的农民;有的失去过去的谋生手段,成为城镇里的临时小工,仅仅靠出卖力气过活。从那以后,再没有马帮走过茶马古道。赵应仙和许多丽江人一样,结束了自己的马帮生涯。马锅头和马脚子这样的人不再有了,“藏客”这个名词就此从大地上消失。

后来,茶马古道上的一切一下子像沉到了深深的水底,静悄悄的几十年没有人提起。

但在一些僻远山区,马帮仍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必需。后来,甚至有女性赶马人。

赵应仙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拥有自己的骡马,有自己的生意,让一家人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手头充裕一点,置一点家产,像他爷爷赵怡过去做到的那样。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像赖家或是其他人家一样发达起来。这样的理想并没有什么出格怪异之处,那时走茶马古道的人都怀抱着这样的梦想。没有这样的梦想,谁都很难忍受那条路上的种种艰难困苦,谁都不愿意去冒那么大的险。但这条路一下子断了。世上毕竟没有不散的宴席。辛辛苦苦在茶马古道上奔波了那么些年之后,赵应仙又回到了起始的地方。

可叹的是,除了对往事岁月的深切回忆,赵老先生没有为那一段非凡的经历留下什么,也没有保存下什么实物,哪怕一只马铃铛,哪怕一根马鞭子。“一切都像一场梦一样,”50年后赵老先生这么跟我讲。老人家说完捋着雪白的长髯哈哈一笑。

而在50年前,赵应仙却怎么都笑不起来。回到丽江的赵应仙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祖祖辈辈以之为生的生路断了,从未想过也未做过其他事情的赵应仙,不得不重新改变自己以及全家的生存生活方式,另起炉灶,从头开始,开始一种对他们来说很陌生的生活。

后来赵应仙就到了丽江地区中学工作,不是教书,而是打杂,买买菜做做账什么的,后来到师范学校也干过同样的事,这样总算有一点微薄的工资,也算是自食其力的人了。再后来,就是在大研镇里的一些合作社做工,在粉丝厂做过粉丝,做过豆腐,还做过酱菜,在酿酒厂酿过酒,在织布厂织过布。走茶马古道完全成了过去的事情。赵应仙这样的马锅头再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只有到处做工,他就这样干到了70岁才退休。在我访谈他的1998年,赵老一个月能领到100多元退休金。当然,这100多元真要过起日子来,哪里够用?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丽江有了纳西古乐会,赵老每天晚上去参加演奏,担任低音胡琴手,同时兼带打锣,一月也有几百元的收入。

像许多纳西人一样,赵应仙很小就跟着家人学习各种乐器,懂一些音律。以前也就是自己玩玩,自得其乐,没想到这玩意儿晚年还派上了用场。看来多一点才艺和本事并没有什么坏处,就像俗话说的:“艺多不压人”。当年赵应仙从茶马古道上走回来以后,逢年过节什么的,都要到剧团里去唱唱戏。他不仅会乐器,还会唱,唱滇戏,唱的是大面,什么西皮、二黄都会唱一点。其他各种游戏玩法他也都会,“不过不精”,赵老先生后来这么跟我说。我不知道他精不精,但我知道他把一块印度标金赌输给了别人。但这也许跟玩得精不精没有关系,谁没有个输的时候?

多年后,赵老先生回顾往事,感慨多多。有时候,他们几个走过茶马古道的老人聚在一起,就会不由自主地说起过去,说起在茶马古道上的种种遭遇,怎么也说不完。

不管怎么说,赵应仙他们在马帮路上经历了太多事情,度过了许多很有意思的时光,虽然非常非常苦,但奇怪的是,那些苦的东西,后来回忆起来就变成甜的了。就像普洱茶老茶叶一样,喝的时候又苦又涩,过后回甘无穷。赵老先生认为,这就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值得。现在一想起来,他的坐骑红比那温顺听话的样子还如在眼前,马脚子七甘那张黑红的脸、黑亮的眼睛近在眼前,还有俄桑措一家,还有雪峰和星星,还有旱獭和延寿果,还有……在赵老先生看来,那还有点像一场漫长的探险旅游,好的也经过了,坏的也经历了,苦也受了,人生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赵老笑问。

人的一生真不容易。“我们这一生真是什么事都经历过,什么都过来了,以前走西藏草地,后来做各种工,饿过肚子吃过野菜……嚯,什么都走过来了。”赵老先生最后跟我说。

在两个世纪之交的年月,年已80多岁高龄的赵老先生还随纳西古乐队到北京、香港,甚至英国、挪威演出过,都是坐飞机去的,没有赶马帮去。那完全是另一种出门了。

延伸阅读|好书推荐:《茶马古道——马帮的传奇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