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4-07-26 来源:四川民族出版社
分享:

《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中国民族博物馆 编撰 郑茜 主编,

四川民族出版社,2024年1月


这块石碑承载了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的莽莽山林中走出,继而尽占匈奴故地,在南北朝时期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又最终悄然融进多元一体中华民族中的故事。

《魏书》中记载,公元443年,完成了统一北方大业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纪念自己的祖先、显其国威,派遣官员长途跋涉到大兴安岭深处的鲜卑山,在传说中祖先曾居住过的山洞石室里祭祀祝祷,并刻石纪念。

此后,这块石碑渐被尘封,只留在文献记载中,也留在子孙的记忆里。后人曾依照历史记录,苦苦寻找,始终未见踪迹……

1979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文物站站长米文平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先后三次对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十公里处的天然山洞嘎仙洞进行探测。在1980年7月30日的第四次探查中,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派使者祝祭后刻于石壁之上的祝文。

一部艰辛的迁徙史和奋斗史

拓跋鲜卑原在今大兴安岭北段密林中过着原始穴居式的渔猎生活。

东汉初年,拓跋鲜卑第五代远祖带领部族历经九难八阻,向南迁徙到呼伦湖。东汉末年,首领诘汾进一步率部南迁,到达匈奴故地,与留居当地的匈奴融合。此后,诘汾之子力微又历经三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将拓跋部从一个弱小部落发展成“控弦上马二十余万”的强大部落联盟,并再次将部众迁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在迁徙过程中又吸收了氐、羌、乌桓、柔然、丁零、高车、月氏等多族群成分。

西晋末年,拓跋部已达到“控弦骑士四十余万”,再后来“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到公元338年,拓跋什翼犍在今山西省浑源县西南正式建国称王,国号“代”。

此时,中原已进入群雄并起的时代,氐人在其首领苻坚的带领下,建立了前秦,统一了北方。代国在建立38年后,被前秦所灭。

公元383年,盛极一时的前秦由于在淝水之战中失利,国中大乱。什翼犍的嫡孙拓跋珪抓住历史机遇,召集旧部,重新建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北魏王朝,与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并称为“北方双雄”。

此后,拓跋珪之孙、16岁登基的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怀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的远大志向,先后攻灭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又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终于在公元439年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中原地区持续一个半世纪纷争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

彪炳千秋的拓跋氏

正当北魏繁荣兴盛之际,居住在大兴安岭深山中的小国乌洛侯,派使者千里迢迢来到北魏都城,进献赤貂皮等地方特产,同时向拓跋焘报告说,大兴安岭深山中有一座大石室,是拓跋部祖先们开凿的祖堂,百姓们常去祭祀祈祷,有求必应,十分神奇。

乌洛侯使者的报告引发了拓跋焘对祖先的追思,他立即派人前往石室,告祭天地,并把祝文刻于祖庙石壁上。

在祝文中,拓跋焘歌颂祖先走出大兴安岭森林,一步步南迁到黄河流域的辛劳,颂扬祖先护佑子孙扫平群雄、定鼎中原的恩德,并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兴旺发达。

从最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到建立起北朝的第一个王朝,拓跋部经历了多少艰难坎坷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伟业!此后,拓跋氏崇汉尊儒,学习中原王朝政治制度,广泛而深刻地促进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其在位期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迁都中原腹地洛阳,要求皇室和鲜卑人均改汉姓、着汉服、讲汉语,鼓励与汉人通婚,逐渐使拓跋鲜卑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的滚滚洪流之中。

今天,当我们回望拓跋鲜卑时,那首让中华儿女传诵千古的北朝民歌又回响在耳际——史载,太武帝拓跋焘接受高车的归降,将他们安置在阴山放牧。高车又名“敕勒”,因此留下了“敕勒川”之名,并留下了这首最初用鲜卑语演唱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