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4-08-26 来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分享:

《云朵上的爸爸》,胡继风 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24年1月


我很早就想写一本关于军人和军属的作品了,因为我像很多人一样,有一个没有实现的从军梦,平时也非常喜欢看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军事新闻,常常被一些英雄的军人形象感动着,特别是近年来涌现的那些楷模和英烈,比如2018年在执行排雷任务中为保护战友而失去双眼的杜富国,比如在2020年夏天中印边境冲突中牺牲和重伤的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五位官兵等。说实话,看到他们的故事我流泪了,特别是读到18岁的小战士陈祥榕的那句“清澈的爱,只为祖国”,相信会让每一个读过的人都铭刻在心……再比如最近央视军事频道报道的新疆军区天文点哨卡,自从设卡以来,已经有8位官兵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而牺牲在戍边的岗位上,可是很多热血男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其中一个新入伍的新兵更是在家信里这样对亲人说:“(假如我牺牲了),我的最后一次心跳,献给了伟大的祖国,请为我感到高兴和自豪……”

世界并不太平,我们却岁月静好——可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而在这些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无疑是最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当我们在朝阳中晨练的时候,他们在边防线上巡逻;当我们在月光中跳舞的时候,他们在边境线上放哨;当我们在吃香喷喷的早餐的时候,他们在雪域高原风餐露宿;当我们在和朋友们推杯换盏的时候,他们在紧张地飞行或者航行;当我们驾车在通畅的大道上疾驰的时候,他们在崇山峻岭间艰难地跋涉;当我们在空调房里谈笑风生的时候,他们在烈日或者寒风中艰苦地训练;当我们在闲适地度假的时候,他们在冒着生命危险试射、试飞、试航、试潜;当我们和亲人们一起阖家团圆的时候,他们和自己的亲人们天各一方……

没有强大的国防,哪有安宁的国家?没有英勇的军人,哪有强大的国防?说到底,我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解放军官兵的奉献和牺牲之上。

而每一位军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军人的家庭,都有几位光荣的军属。

他们一样在默默奉献。

我对军属的奉献感触颇深,因为我有好几位亲戚、朋友和同事都是军人,他们的家人我都非常熟悉;我还是一名编辑和记者,在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军属。我对军属的生活也比较了解,有时甚至会下意识地关注。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吧,有一天我在报社值班,到夜里两点回家,回家之后翻看了朋友圈,发现有一位军嫂朋友发了一条消息,说她正带着发烧的大孩子去医院看病,但是又担心小的那个在家熟睡的孩子会醒来,很焦急……那天我就失眠了,一直担心那个熟睡的小孩子会醒来找妈妈……

我想写一部关于军人和军属的书,除了是因为军人的牺牲和军属的奉献感动了我之外,还跟我平时接触的那些孩子有关系:我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名编辑记者,同时也做过老师,所以有很多进校园和孩子们交流的机会。和孩子们交流,谈理想是一个常见的话题。而当军人,是孩子们常常谈到的一个理想。

我曾经问那些想当军人的孩子们:为什么要当军人?他们最常见的答案是:威武、潇洒、帅气、精神……

很显然,由于年龄原因,这些孩子看到的更多是外在的形象。

另外,我所在的城市过去是革命老区,新四军在此创建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全国19大抗日根据地之一,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浴血奋战;彭雪枫、江上青等上万名革命先烈长眠于此,人民群众对子弟兵具有极其深厚的感情,并且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而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一直是全国双拥模范城……

我想为小读者写一个故事,我想用故事告诉小读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不仅仅是威武和帅气,还意味着艰苦的训练、防卫和备战,还意味着流泪、流汗甚至流血;我还想在这个故事里讲一讲军属的奉献,讲一讲拥军优属,讲一讲其实我们这些不穿军装的人也可以做护卫共和国的万里长城上的一块砖……我还想用我的故事,增强小读者的家国情怀、担当意识、感恩观念、牺牲精神、英雄情结、坚毅品格……

这样的念头就像一只鸟,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好多年,可是一直没有落下来。

直到2022年,我看到《人民日报》上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2022年1月17日第20版,题目叫作《用爱撑起一片天》,讲述的是军嫂周忠燕一家的感人故事:周忠燕的爱人胡永飞是一名军人,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为了挽救战友而英勇牺牲了。胡永飞牺牲后,周忠燕坚强地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同时,为了让只有十六个月大的孩子胡博文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快乐成长,向他悄悄瞒下爸爸牺牲的消息,直到十年后的一个合适的机会才告诉他。而当小博文知道真相的那一刻,他深深地被妈妈、爸爸、爸爸的战友以及全社会的温暖和大爱感动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突然发现,在我心中盘旋很久的那个念头,那个像小鸟一样飞啊飞啊的愿望,终于找到可以栖息的枝头了。于是,我创作了《云朵上的爸爸》。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一部小说,头一个条件就是引起(读者的)兴趣。”的确如此,一部小说,如果读者根本读不下去,那么即便它要抒发的感情再真挚、要阐述的道理再深刻、要传递的能量再积极,结果也只是枉然、徒劳。儿童小说更是如此,因为儿童相对于成年人会缺少一些阅读的理性和耐心。

所以主题再好的儿童小说,首先要解决的功课也是“好看”二字。

那么怎样才能让儿童小说更“好看”呢?我想,主要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开头非常重要,要具有强烈的代入感,也就是一上来就能“抓住”读者、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恍若就是故事里主人公的感觉;二是情节上要环环相扣,要有“引力”,要能“拉着”读者向前走;三是语言要是孩子的语言,不能是大人的语言,要让孩子感觉不生硬、很熟悉;四是要写孩子身边的生活,要写孩子身边的人物,要让孩子看了不陌生、很亲近。

为此,我在故事的开头设置了一个让人“大吃一惊”的悬念:暑假到来了,小主人公的妈妈履行诺言,要带小主人公去长白山下的军营里去看“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爸爸;可是结果妈妈既没有去车站也没有去机场,而是把小主人公带到了自己家附近的烈士陵园,带到了一块写着小主人公爸爸名字的墓碑前。

然后,为了让情节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我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让小主人公在明白真相之后,沿着时光的河流逆行而上,去探究妈妈和周围人是如何对自己“瞒天过海”的;而每一次追溯都是一次和真相只有一步之遥的“探险”,也都是一次爱的觉醒和发现。

至于语言,我也做了很多努力:我常常和孩子们在一起,平时我会留意倾听孩子的说话;我也会把我写好的章节拿给孩子看,然后征求他们的意见,修改他们认为别扭的地方。

生活和人物这一块我处理起来比较顺手,因为我塑造的主要人物是学生、军属、老师——上面说过,我有很多军属亲戚、朋友、同事;另外,我做过八年老师,现在也经常深入校园,我对孩子和老师太熟悉了……

当然,我所做的一切努力,其实都是在做“扣子”: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重要场合勉励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旋律、聚焦英雄人物、讲好中国故事,用优秀作品为国家、民族铸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来比喻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帮助青少年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为青少年写作的儿童文学作家,我希望《云朵上的爸爸》这个取材于当下现实生活的故事,也像无数小小的、闪闪发光的扣子一样,坚固地扣在小读者灵魂的衣襟上。

延伸阅读|好书推荐:《云朵上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