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4-08-29 来源:中华书局
分享: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彭璐珞 肖伟光 著,中华书局,2024年4月


2007年,在北京官园一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寓所,北大国学社的一群小伙伴,一起拜访甫回国内的叶曼先生。

叶曼先生幼承庭训,四岁开蒙,中年师从南怀瑾先生,后在美国开设文贤书院,保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京定居时,已然93岁高龄。当时种种请益问难的内容虽已模糊,但一句铿锵的论断言犹在耳:“中国一定强!二十年后,全世界都会来学习中国文化,到时,你们拿什么教给别人?”

2009年起,国学社邀请叶曼先生在北大举办《道德经》系列公益讲座,我有幸担任讲座主持。记得第一次讲座,叶曼先生着一身旗袍来到课堂,她说:“重回母校,我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我的尊重。”整堂课两个小时,她一直站立着不曾坐下。每一次课,先生来回坐四个小时的车过来,课前会用竖排、繁体、娟秀的蝇头小楷手书这一次的要点,交与我们复印给大家。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讲座中,我结识了伟光、李猛等同道好友。

那些一同在国学社含英咀华的时光,还包括——

晨露未晞的未名湖畔,早读《诗》、《书》,清音琅琅;

入夜时分的理教教室,精读《论语》,字研句磨;

新桐初引的静园草坪,习练八段锦,亦张亦弛;

水榭楼台的鸣鹤园中,雅集唱和,声声入耳。

我们还曾从游潇湘之地,访道寻师,于山色有无间,读取大块文章……

有趣的是,大部分国学社社员并非来自文史背景。伟光本硕均为材料专业,李猛从农学转到国学领域,刚跨专业成为一名图书编辑,而我是光华管理学院的本硕,又接着读了博士。仿佛某种血脉里共同的召唤,让我们回溯到文化的源头,如痴如醉地汲取养分。而彼时的燕园,流行的是向前看、向西方看,北大国学社即便不算边缘,也肯定算是小众。但我们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因为深得其味、深得其乐。在日复一日的熏染中,初识何谓经典、何谓圣贤,何谓传统、何谓使命。读书是一字一句、口诵心惟,与古圣先贤把臂同游、千古同风。传统则仿佛一束亮光反照,让我们看到自身的来处,明了未来将向何方,身心遂得以安顿。

2014年,伟光从北大哲学系暨国学研究院博士毕业,入职人民日报,成为中国第一大报的理论编辑。李猛已在出版社策划出了好几种叫座又叫好的优质图书。这年,我从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出站,来到湖南大学任教。选择这里,既因为家乡风物亲,也因为我听到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能像北大一样影响近代中国的命运;也没有任何一座学府,能像岳麓书院一样,见证中国文化的千年传承。”

从岳麓书院延续而来的湖南大学,是一所古老、美丽、开放的大学。千年弦歌不绝是它的古老,麓山湘水环绕是它的美丽,不设围墙、没有校门是它的开放。岳麓书院讲堂之上高悬着“实事求是”的匾额,青年毛泽东曾无数次注目流眄,深思力行。岳麓山下的自卑亭和登高路,隐喻着“登高必自卑”的学问之道;山间的道中庸亭和极高明亭遗址,承载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生命境界;山上数十座英烈墓,更诠释了何谓“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我常常漫步在山间院内、水边林下,感受那文脉武魂在内心的激荡,而对传统经典的研习,也一直未中断过。

2017年,世寿103岁的叶曼先生示寂,我与诸位旧年国学社好友重聚湖畔,为先生举办追思会。与先生的十年因缘,从兹圆满,也自兹翻新。我们想起某一次讲座末了,先生说:“在这两个小时里,我唱一出老师的戏,你们唱一出学生的戏,等会儿大家都散了。这就是人生。各人演好自己的戏,这就是道,这就是德,就是道德。”未名一会虽散去,但各自珍重,各自荷担,成己成物,即是道德,即是我们永久的追思。

2019年起,我在湖南大学MBA学员中开设《湖湘文化与社会责任》课程,引导学子们追寻湖湘文脉,增强文化认同和社会使命感。2021年疫情期间,创立“衡门经典读书会”,与大家一同线上共读,从曾国藩家书到经典格言,从《幼学琼林》到《千字文》,日有所诵,直至今日。

遥相呼应的是,伟光于 2018年发起组织了拔节新时代群,将看似枯燥的理论学习搞得朝气蓬勃、生意盎然,经过六年多满怀热情、苦心孤诣的运营,这个社群已经成为理论界的一个品牌。此外,他发起组织的亲范学堂,效法古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努力倡导“一日不读,一日不食”,从2015年2月8日开始迄今,与朋友们一起,通过行不言之教,引领陪伴子女诵读中华元典。李猛则从中国纺织出版社来到他梦寐中的出版殿堂——中华书局,成为大众图书编辑和《文史知识》编辑,现在又拓展到近现代史和主题出版领域。

因缘潜移默运,我们在2023年再次交会。

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诠释“第二个结合”,传统文化已从不绝如缕到郁郁葱葱,成为“国潮”。在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相关论述时,我忽然心有所感,发现每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都亦古亦新,背后都渊源有自。于是,与伟光联袂撰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一文,被《学习时报》采用,在 2023年8月7日头版发表。文章得到学习强国平台首页重点推荐,阅读量近百万,得到很多惊喜反馈。

去年七一,李猛与伟光在北京小聚,谈及主题出版,希望得到老朋友支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正式发表后,经过沟通,李猛诚挚邀请将其扩展成书,在中华书局出版。北大国学社此时已因种种原因停办,而我们仨决定再度携手,努力打造精品,算是赓续曾经的社团理想,也算是以崭新的方式赓续燕园梦想。

于是,接下来的半年中,我们在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穿梭往返,欣然发觉,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完全可以互相映照,互相阐发,既美成在久,又与古为新。

我与伟光的写作,大体分工如下:我负责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写作,伟光负责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二章则由两人合力完成。

写书如吐丝,当过往种种积淀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倾吐成形,虽然线性的语言文字替代不了立体的生命体验,难免有言不尽意之感,却也同时让许多不解的困惑得以澄清,让许多零星思考得以整合,这或许便是写作的意义。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此详述我们三个人的故事,只因想起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大时代里的小切片,如果说十余年前我们的“血脉觉醒”,是被文化经典的瑰丽璀璨所照亮,那么今天全中国人的“文脉觉醒”,则是文化基因的伏脉千里,是人间大道的亘古亘今,也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日新又新。

写至此刻,叶曼先生17年前的耳提面命,依然响如惊雷。一点点努力,但还远远不够;这本小书,权当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作为对师长嘱托的汇报,也是对学生时代那一段最美时光的致敬与回望。

同今人居,与古人稽。薪尽火传,不知其止。

谨以这本小书献给我们伟大的文明和伟大的时代。


(文章有删减)


延伸阅读|《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书摘 :“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中国的政治传统推崇“以德服人”、“近悦远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不是以战争向外征服扩张,而是以文治教化提升文化影响力。

亲仁善邻一直是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处事方式,中国古人用它作为处理与相邻国家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即邻国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友好,共同构筑祥和安定的周边环境,它符合国家和民众的根本利益。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亲仁善邻”重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与和平,和“唇亡齿寒”有相通之处;但它又强调“亲仁”是建立“善邻”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即双方都应当共同遵循仁德。它体现了原则性和务实性相统一的国际关系理念,以及中华民族崇尚“仁”与“协和万邦”的基本精神。

“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大体上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即个体的为人处世之道与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之道。

古语云“里仁为美”,“睦乃四邻”,“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好人”,指出人们做事要以道义为衡量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仁爱之心,同情、关爱和帮助他人,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是人德行修养的体现,也是善化他人、播种善因、使社会拥有和睦温暖的人伦关系的前提,并以之作为社会正义的基础。

北宋时,寇准与王旦同朝为官。王旦负责中书省,寇准负责枢密院,两人性格一个柔和,一个刚直,可谓天差地别,所以时有摩擦。

寇准时常在宋真宗面前说王旦的短处,而王旦则时常称赞寇准的能力和长处。一天,宋真宗对王旦说:“你虽然时常称赞寇准的长处,但是他却专说你的不是!”王旦回答说:“臣居相位参与政事已经很多年了,为人处世难免有诸多纰漏。寇准侍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可见他的忠心率直,这也是臣一直举荐寇准的原因。”听了这番话,宋真宗对王旦更加欣赏。

一日,中书省将一份文件送至枢密院,但文件不合诏书格式,寇准便将此事上奏,宋真宗知道之后便责备了王旦,中书省的官吏也因此受到了处罚。这件事情过去还没一个月,枢密院有文件送到了中书省,也不合诏书格式。中书省的官吏看到后十分高兴地将文件呈送给王旦,认为终于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但王旦并没有像寇准那样上奏,而是让人将文件送回枢密院更正。寇准得知后大为惭愧,见到王旦后说:“您真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啊!”

人在社会中要学会与人为善,这才是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正所谓“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12月中老铁路迎来开通两周年。前不久,有个短视频受到广泛关注。老挝国会副主席宋玛·奔舍那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专访,在谈到老挝人民对中老铁路的渴望时,他一度哽咽。宋玛·奔舍那说,老挝是一个没有海岸线的内陆国,老挝人民想拥有一条铁路很久了。“我们非常有幸与中国做邻居。”

“我们非常有幸与中国做邻居”,这是宋玛·奔舍那发自内心的感叹,也是老挝人民对中国发自内心的赞叹。

事实上,这不是宋玛·奔舍那第一次称赞中国、称赞“一带一路”倡议。2023年5月26日,《人民日报》“国际论坛”专栏推出“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系列文章,邀请外国政要、专家学者分享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观察和思考,开篇之作《共建“一带一路”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的作者就是宋玛·奔舍那。在这篇文章中,宋玛·奔舍那有如下深情的回忆:

老中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当天,我作为首批乘客乘坐了“澜沧号”动车组。我至今仍然记得,当列车飞驰在老挝的崇山峻岭、江河平原时,我感到由衷的喜悦与自豪。当车厢内显示屏上火车速度逐渐提升至每小时160公里时,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老挝终于拥有自己的现代化火车了!”

作为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老中铁路跨越山河,圆了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梦想”。今天,这条铁路已经成为老挝人民的骄傲,“澜沧号”动车组成了老挝的“国家名片”。

事实上,中国不是第一个提出要在老挝修建铁路的国家,却是唯一一个实实在在帮老挝把铁路修好的国家。正是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老挝人民才圆了梦想。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迄今已形成三千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十年来,各方一起播撒合作的种子,共同收获发展的果实,走出了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正如孟子所言,“达则兼善天下”,这展现的是一种普惠天下的情愫,一种不排他、不损人的世界历史使命。正是这样一种兼善天下的使命感,一种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责任感,让世界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是“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是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亲仁善邻”理念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