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4-09-27 来源:文汇报
分享:

周昌乐

《将“芯”比心:“机”智过人了吗》,周昌乐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4年4月 

人类与机器在下棋或者其他智力游戏中表现出的“心智” 差异主要有哪些方面?为了通俗起见,我们就拿围棋比赛来说吧。在围棋比赛过程中,人类选手与机器程序有哪些不同表现?在我看来,就“智力”表现而言,人类与机器本质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人类具有出错性。

人类选手在下棋过程中会出错,并因此输掉棋局。但必须清楚, 出错机制是人类思维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如果没有出错机制,思想的创新也就不可能了。因为所谓思想创新,就是“犯了”有价值的错误,这是由其所处文化环境背景下选择性突变的结果!但机器不会出错,其严格按照预先编制好的程序指令一步一步执行,从不会自发地越雷池半步。

要知道,出错性表面上似乎是一个负面的品质,但其实质上则包含着灵活性和创造性,是一切新事物涌现机制的基础。比如,如果没有生物基因的出错性,自然选择就没有了作用的对象,繁复的生物多样性也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没有了文化思想观念的出错性,文化选择也同样没有了作用的对象,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多样性同样无从谈起。

就拿生命进化来说,新物种涌现的突现机制,就是源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出错性。美国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斯用“绝妙的错误”来形容DNA的这种出错性:“能够稍微有些失误,乃是DNA的真正奇迹。没有这个特有的品性,我们将至今还是厌氧菌,而音乐是不会有的。”这样的道理同样适合于解释文化思想观念的不断涌现及演化。但遗憾的是,机器永远不会出错。可见,出错性是机器难以企及人类心智能力的一个分界,而这一切都归结为机器预先编程的局限性。

不错,我们可以造出自我繁衍的机器病毒或模拟出生命进化的过程,但这些“病毒”或“生命”一经“搞定”,就再也不会自己改变了。它们永远按照当初设定的程序去“繁衍”,不多也不少,绝不会出任何差错。

我想,不具备出错性不仅制约着机器完全模拟的生命过程,同样也制约着机器完全实现人类的心智过程。美国哲学家丹西在《当代认识论导论》中指出:“人是易犯错误的,并且他之所以易犯错误恰恰不是表现在使用方法的方式中,而是表现在对他有效的获得信念的方法中。因此,如果知识需要一种不可错的或完全可靠的方法,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让不可能出错的机器去学习知识经验也将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当然犯了“好的”错误才有价值,所谓创新就是犯了有用的错误。人是会犯错误的,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在于他会犯错误。美国哲学家丹尼特说:“犯错是取得进步的关键。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有时候犯错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特别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是人们学习或者做出真正创新的唯一机会。”

人会犯错误,人的记忆也会出错,甚至这种出错会发生在有关记忆能力知识和策略的元记忆机制之上,但机器则一经设定就永远不会出错。只要机器贮存好材料,那么无论何时都会原封不动地检索提取到原有信息,除非机器被程序“规定”做了删减、修改。因此,机器的数据存储与人的记忆完全不同。正如美国神经科学家丹尼尔·夏克 特在《找寻逝去的自我》一书中指出的:“现在,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确信,记忆绝不像计算机那样,只是被动无情地对一系列资料片段加 以贮存和提取。”

有趣的是,不管是长时记忆还是短时记忆,我们对记忆的内容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真歪曲,甚至彻底遗忘。毫无疑问,记忆系统的复杂性正是体现在“失真”的主观性和“遗忘”的自发性之上。因为很明显,仅靠单一的增加机制构造的必然是贫乏的系统,只有增加机制与减少机制的相互融合消长才会真正带来表现丰富的复杂系统。因 此,记忆活动机制中的“失真”和“遗忘”并不是一件坏事,恰恰是整个心智复杂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机能。

(节选自《将“芯”比心:“机”智过人了吗》第三章《智能游戏岂等闲》)


延伸阅读|好书推荐:《将“芯”比心:“机”智过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