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张红扬 邹新明 编,北京出版社,2025年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主要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文文献中的北京图像为研究对象。这些图像包括照片及纪实性绘画,反映的时代主要为晚清,清初中期和民国初期也有涉及。由于文献中的图像多为书籍中穿插的照片或绘画,它们散落在文献海洋里,需要发掘、整理和研究,才能有较为系统的揭示。在这些图文并茂的书籍中,有的书籍作者与书中图像的创建者同为一人,有的又各有其人。书中图像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东方学特藏中的汉学专藏。基于这个较为完备的学术特藏,对以晚清为主的老北京图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北大图书馆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自1898年成立之日起就注意广为搜集西文书籍。其后,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北大图书馆更是注意收藏西学图书。北大图书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还融入了燕京大学、中法大学和中德学会等机构的藏书,接受过周慕西、毛子水、方志彤等名人学者的西文藏书捐赠。百廿六年的搜寻,几代学人之求索,形成了如今约80万种150万册西文图书的藏书规模。
在这个巨大的宝库中,燕京大学图书馆的西文东方学特藏是最重要的收藏之一。1933年编订的《燕京大学图书馆概况》中指出,这个收藏是“关于研究中国及东方文化的·西文书籍”,至1933年,共有4279册,且“多为孤刻珍本,为燕大特藏之始源”。1952年,燕大归并于北大。新北大组成后,将老北大相关专题的藏书与燕大此特藏归并一处,又加以发展。及至20世纪中期,北大图书馆有关中国的西文书约有8000余种2万余册。呈现在《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中的1041幅老北京图像,即是来自这个专藏中的145种302册珍本,分别由英、法、德、拉丁4种文字写成。在北大馆藏之外,还择入了杜克大学图书馆藏甘博摄照片11幅,秦风老照片馆藏奥尔末摄照片12幅。
老照片和纪实性绘画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以后,中西方的交流联系及冲突对抗,在北京这一清代都城有着最集中、最激烈和最典型的体现。来京的西方各色人等较之此前,不仅在人数上大为增加,而且职业范围也更为扩展。他们中间不仅有传教士、外交官和商人,还有汉学家、艺术家、记者、探险家、旅行家、考古学家、教师和学生以及上述人员的家属等。这些来华人员中,不少善于观察并勤于记录,用文字写下了在京的所见所感,用画笔、相机为北京的历史瞬间留下了永恒的图像。这些文字、绘画和照片,不仅对于清代中国及北京相关主题历史资料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为研究界提供新的课题和新的角度。
按照图像内容,《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共分如下10个大类:1.北京附近的长城;2.城门、城楼和城墙;3.宫城、皇城、坛庙、陵寝;4.颐和园、圆明园;5.名人图录;6.女性和儿童形象;7.教育和外交;8.庚子事变;9.京城即景;10.交通及运输工具。在类别多样、内容丰富的图像中,重点突出了表达建筑、人物、事件的图像。建筑图像在本书中约占50%的比例。这些建筑有的是清代建筑,有的是前朝古迹,也有少数清末民初建筑。物是景非,建筑无言但场景有情,建筑图片的意义常超出建筑之外。展现在此的建筑不仅是静态的图像,而且有生动的故事。巍峨的城门依旧,但城门下却聚集着衣衫褴褛的百姓;昔日的城楼风姿犹在,但把守的却是手执洋枪的外国士兵;古老的京城饱经风霜,但春风下也绽出新绿,长出新芽。我们从中读出了晚清外患内忧、国之不幸、民生多艰,同时,我们从新式的学校、火车站、银行等图景也感受到变革图强的新气象、新风貌。本书中揭示的同一建筑不同时期的图像,或同一时期的不同角度和形式的图像,也是一个亮点。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择入了清代及清末民初人物图像共244幅,人物有清朝皇帝、皇亲国戚、军政要人及各界名人、来华外国人等等,十分丰富。女性图像中,既有慈禧太后、皇亲妇孺、官员女眷,也有民间富裕人家的夫人小姐、市井人家的家庭妇女;既有满族妇女,也有汉族妇女及其他少数民族妇女;有缠足的小脚妇女,也有天足的劳动妇女;有在家塾里念书识字的闺阁小姐,也有接受西式学校教育以及留洋归国的新女性,还有来华的外国女性……这些图像拼成了一幅清末民初女性历史形象的综合画卷。此阶段女性图像之所以如此丰富,除了照相机的应用这一技术缘由外,与清末民初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此一阶段新旧社会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化在女性生活中有着深切而鲜活的反映,丰富的图像是不同出身、不同阶层、不同个性的女性各自生活状态的写照。这些肖像清晰地显示了史书中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人物样貌。
观察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图像,有走进历史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