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至1940年2月,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四位成员,深入川康腹地,展开长达173天的古建筑田野调查。他们踏访35个县市,记录730余处古遗址,拍摄3100多张照片,用影像和手稿为中国古建筑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面貌。虽然调查过程艰难异常,但这群学者以“学术报国”的信念,坚持在战火中为民族文化留存证据,被梁思成称为“逆时代的工作”。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特殊时间节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历时7年推出了《中国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图录》(以下简称《图录》),将抗战烽火中的一场“逆时代”的建筑调查,以3100多张珍贵影像的形式,重新呈现在公众眼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编辑汤文辉近日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这类基础性、学术性极强的项目,最重要的是有恒心、有定力,愿意投入时间和资源,扎实做长期价值的事。”
在实证中重启沉寂的文化材料
这批调查照片虽幸存于历史档案,却因长期缺乏系统整理而陷于沉寂。营造学社先贤于抗战之际抢救性调查的成果和文化遗产,如何才能活化利用?直到2018年,汤文辉与四川青年学者萧易共同启动《图录》的出版策划,才拉开了这项文化资料重整工程的序幕。
“当我们第一次看到这批照片时,它们只有编号,没有地点、没有说明,也没有系统结构,几乎无法直接使用。”汤文辉回忆道,“这些想要正式出版,就必须从实地考察做起,重新走一遍先贤走过的路。”
自2019年起,在四川省文物局支持下,萧易带领团队踏访调查路线一处处核实建筑名称、位置与形制。过程中,不少建筑已毁,图像成为其唯一的历史见证;有的建筑虽存,却历经重修,与原貌相去甚远。萧易回忆当年行进绵阳城外凤凰山上的西山观时的场景:“那时,瘦弱的道士领着我们探访后山,真人造像的身躯掩埋在泥土中,破旧的香炉已很久没飘过香火了。”
经过6年的时间,团队将这3100多张照片借助旧地图、方志、族谱乃至村民口述资料进行推断复原,为确保说明文字的准确性,几乎每张照片的注释都需数周甚至数月的调查和比对。汤文辉告诉记者,从成书上看,一张照片可能几十字最多百余字的说明,但那都是学者团队花几年时间实地考证出来的。
在《图录》发布和影像展开幕式上,94岁高龄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敦桢之子刘叙杰老先生回忆起了父亲当年的工作场景,他提到,川康古建筑调查期间,由于条件过于艰苦,梁思成、刘敦桢等一行四人相继病倒,“他们所经历的困难,大多数人难以想象。”《图录》的亮相,让大家得以重温那段艰辛岁月。
文化遗产出版需要“耐得住寂寞”
《图录》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营造学社川康调查成果系统整理的空白,也为国内文化遗产类图像出版提供了可复制的组织模式和编辑标准。而出版背后,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在古建筑与文化遗产出版领域持续20余年的耕耘积累:从《影子之城》到《漫长的调查》,再到今天的《图录》,这一系列选题体现了出版社在古建影像、营造学社研究等细分领域的系统布局和梯度推进。
在汤文辉看来,越是学术性强、周期长的项目,越需要出版单位具备“耐得住寂寞”的能力,既要有文化判断的战略定力,也要有跨越数年的组织能力与资源整合力。
“我们不仅要复原建筑的视觉形态,更要还原营造学社的学术视角与调查路径。这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学术的尊重。”汤文辉表示,整个图录的结构设计、照片编排与注释体系,均围绕“可供后人继续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让影像资源在今后的建筑史、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具备实用价值。
在出版逻辑逐渐由“出产品”向“建体系”演化的背景下,《图录》的出版展现了出版机构在深度内容生产上的组织力与策力。“面对这类长周期、高难度选题,最关键的不是投入一时的资源,而是建立长期协作机制,与有学术积累和责任感的研究者共同完成。”汤文辉坦言道。
让文化遗产在读者心中“活”起来
作为出版方,广西师大社并不满足于“纸上图录”,而是以“文化遗产可视化”为理念,将出版与展览、图书与影像紧密结合,在跨界中探索更多公共价值。《图录》首发式与《漫长的调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展览同步亮相成都美术馆,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也成为这场出版多元实践的注脚。
汤文辉介绍,《图录》的学术性固然重要,但如何走进大众、实现文化遗产传播的社会转化,同样是出版社高度重视的问题。“我们不希望它只躺在学者书桌上,也要在读者心中‘活’起来。”因此在出版形式上,《图录》采用高清四色印刷,并在线上线下联动推出专题策展、互动阅读等配套活动,让更多人能以更具亲近感的方式接触这批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类内容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读者翻开,而是需要主动走出去、沉浸式进入公众生活。”汤文辉表示,广西师大社在《图录》的出版中同步策划展览、组织学术对谈、推动媒体传播,就是希望用更丰富的表达形式,激活影像背后的文化价值。这种出版形态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出书”,更是一种“公共文化产品”的打造过程。
作者:张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