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新书首发式在广州购书中心(天河店)举行。本次活动由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广州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
一本艺术性与学术性兼备的连环画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讲述《国际歌》诞生、传唱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者为《国际歌》中所歌唱的崇高理想奋斗的故事,由著名画家汪晓曙编文、绘画,广州出版社出版。
图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国际歌》词曲的诞生过程,第二部分是《国际歌》在中国的传播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图书从中共二十大闭幕式上全体代表合唱《国际歌》切入,最后回到现实,描画了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当下,中国为世界和平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所展现出来的大国担当,肯定了《国际歌》的斗争精神在当下仍具有时代意义与价值,其“要为真理而斗争”“要创造人类的幸福”是共产党人奋斗的目标。
活动现场,新书作者,中国美术家协会连环画艺委会副主任、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主席汪晓曙向读者分享其创作心得。他表示,创作关于《国际歌》与中国革命题材的作品已经酝酿了十年之久。2023年,为纪念中共三大召开一百周年,他用整整两个月时间创作了以《英特纳雄耐尔》为题的大型油画;之后,又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同样以《英特纳雄耐尔》为题的六十幅大型彩色连环画。
汪晓曙指出,连环画艺术以绘画与文字相辅相成的形态出现,有着其特殊性。连环画通过文字与图像的紧密结合,对主题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表达明确且突出,其叙事、宣教等功能更胜于其他美术作品。在连环画艺术创作中,这些作用与功能往往根据作品的需要,通过互补互换、互通互联等方式呈现。在创作《英特纳雄耐尔》连环画时,他是按照传统的绘画创作规律来进行的——即把写生作为搜集素材的重要手段——要做到神似,必须实地观察并有一定的研究,才有创造性可言。因此,创作时画家的足迹也遍及岭南、江西等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圣地,到连环画所涉及的相关地点进行田野调查,其在多地调研和采风,不亚于一名历史学者对专业课题的研究,使本书艺术性与学术性兼备。
演绎红色经典,献礼祖国华诞
当天活动以星海音乐学院的同学们高歌一曲《国际歌》作为开场,以此献礼祖国华诞。同学们激情澎湃的演唱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活动现场,主办方向来自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培正小学等单位的代表赠送了新书。
此次赠书旨在将《国际歌》的磅礴力量与中国革命的奋斗精神传递给更多青少年。图书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期间出版,是对历史的缅怀,能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基础上,了解过去和当下世界共产主义者为实现崇高理想的奋斗历程,在他们心中播撒爱国与奋斗的种子,激励新一代传承红色基因,为崇高理想接续奋斗,激励青少年学史明志、学史力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来自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讲解员李春蕾则为观众读者带来《瞿秋白与〈国际歌〉》的红色故事演讲,让读者再次感受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期间,中共三大代表瞿秋白带着由陈独秀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的第一期“共产国际”号来到会场。该刊发表了由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这一版还配了曲谱。会议召开期间,瞿秋白把油印的《国际歌》分发给代表们,利用休息时间,教与会代表们学唱《国际歌》。中共三大的最后一天,由瞿秋白、张太雷带领高唱《国际歌》。从此,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奏唱《国际歌》成为延续至今的传统。
现场读者踊跃参与互动,更有爱好连环画的年轻读者表示,本次活动不仅令其在艺术创作方面有了很大的启发,更受到了来自《国际歌》的理想与精神力量的鼓舞,是一次难忘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