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思想·文化:历史视域下的清代文学研究》,米彦青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去岁仲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寄示米彦青新著《制度·思想·文化:历史视域下的清代文学研究》。连日展卷,如入宝山,目不暇给。
米彦青近年在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方向上持续发力,形成了系统性思考,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是在材料学上,对研究对象有了更为全面透彻的认识;再一个是在方法论上,对怎样才能更好地索解对象的特质,有了更到位的体会。她在不久前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的论文《放宽文学研究视界:大历史观视域下清代文学研究的方法原则》中,有如下表述:“清代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发生重大变化,制度、文化的改易涵纳其间。历史的巨变带来了文化与文学的新变,文学的研究只有放宽视界,才能契合历史的时代脉动。”在米彦青看来,要有大历史观的立场和方法,且需要遵循如下原则:第一,追索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而生成的新历史文化语境之特质,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下中华文学建构的发生学逻辑。第二,在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空间中关注清代文学。其中制度史视域、思想史观照、新文化空间维度,是多角度推进清代文学研究的不二法门。第三,以中华文学史料的系统性理解为根基,构建跨学科研究范式。
灯下掩卷,不禁感慨:从对材料的深入理解中发现问题,找出规律,形成理论,这是原创性学术生产的正途啊!具体说来,该著十一章,在时间维度上,从“乾嘉盛世”到“光宣气象”;在诗歌内容上,从“边功”书写到“驻防”文学;在创作主体上,从蒙古王公到八旗子弟;在地域空间上,从“草原丝路”到“都邑社会”;在艺术追求上,从立意“诗史”表达到展现“思想素质”,皆有到位的资料爬梳和特征概括。尤其应当指出的是,通篇以“多元一体”和“民族交融”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彰显了作者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国家观。
文中多有独到见地,揭櫫作者对清代文学的整体图景之宏观观照和对诸多细部专题的细致入微的思考。例如,在作者看来,蒙古族诗人和乾嘉诗坛文士互动,就造成了彼此之间在诗学理念上的深度契合,乃至“融合无迹”,这极大地改变了汉族士人对少数民族文人汉语创作的认识和评价,“刺激了坊间编纂、评析蒙古族诗学的风潮”。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蒙古族文人的审美追求——熟稔儒家温柔敦厚的诗学理念,看重诗歌“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等。总之,作者以跨文化之立场,往返于不同文化语境之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将不同文人群体置于具体时空场域中予以细致入微的考察,做出切中肯綮的评骘,从而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都各有准确的论断,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讨论武将“边功”的文化记忆和诗歌意象时,作者勾勒出清代“边功”诗歌与其他朝代边地诗作之间的差异,指出其与王朝治理的“深度绾结”,也就是一方面这些诗作中呈现出边地的瑰奇和帝国的雄伟,一方面又将边地将士与内地士民通过诗作连接起来,构成一种有张力的统一性。诗心和国脉相通、边地和中原一体,清代诗歌的“边功”之作,宛然具有一种呼应日益凝结的文化认同的特质。
道咸同之“大变局”和光宣文坛之“新旧并峙”,则指向了随西方列强入侵,“蛮夷”含义发生转化,华夷之辩之旧议,逐步让位给“中西”之体用分离的理念。燮清、延清等人,从其纪事诗的情感立场来看,俨然正统文化的守护人和抵抗外侮的斗士。个人与国家的牵连,就让这些诗作超越了地方性与族群性,成为中华民族的时代书写,其“诗史”品格,上追唐音,立意高蹈,下涉时局,关切国祚。这就是米彦青所总结的“由个人抒情转轨为群体叙事”,且“以诗补史”。至于写出“觉世之诗”的满蒙诗人,对清廷朝政衰败的不满,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尤其是对时局的批判,则既是忧国忧民传统的回响,也是民族国家意识觉醒的新声。
作为典型代表的蒙古王公汉语创作和八旗子弟的原乡疏离感的文学表达,再到科举制度的文学投射,以及都邑生活的诗化呈现,构成了本书相当有特色的篇什。社会是由众多群体构成的,群体内部这样那样的同构性特点,就为他们的文学活动,涂抹了独有的色彩。其各自的思想文化传统(如萨满教信仰)、社会制度安排(如驻防、旗籍等)、风俗习惯惯制(如饮食起居)、生产生计方式(如渔猎、游牧或农耕)等,都以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其文学场景中,以特色鲜明的风景画和风俗画,参与绘就了整个清代文学的大画卷。
总括地说,米彦青的这部著作,不仅别开生面,而且在方法论上有开创性贡献。与常见的文学专题研究类成果专注于文学材料不同,全书举意高远,遍搜档案、别集、方志等,以求将文学人物、作品、活动、事件等,放置于社会历史场域中进行剖析和解说,思想的、制度的、文化的维度,合起来支撑起了本书的宏阔气象。钱仲联先生序《清诗纪事》有云:“清诗之盛,在能包孕万有。”对象丰赡,岂能以单一方法处之?米彦青此书,正是携多维视角和多样方法,抉发“包孕万有”之所以然,其功则不止于清代,而是为整个中华文学史的多元交融情态提供一个有效的阐释框架。进一步说,其意义又不止于学界,而是为民族性、国家性、中华性,增添一生动注脚。(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作者:朝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