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分享:
宋与辽、金、西夏等其他各政权形成文化上多元互动的复杂关系,儒家经典通过榷场贸易传入北方诸国,对促进这些地域书院的建立和民族文化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代书院由南入北,文脉蔓延,正如清代学者朱彝尊说:“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
辽代龙首书院
山西省应县
龙首书院由辽代翰林学士邢抱朴在家乡山西应州龙首山建立,也是山西第一所有明确记载的书院,当年藏有大量经、史图书。
金代书院
金代新建的书院有魁文书院(俗称张状元书院,山东日照)、翠屏书院(山西浑源)、黄华书院(河南林县)、冠山书院(山西平定)、密公书院(河南开封)和弦歌书院(山东武城)等,还延续、复建一些唐宋书院。有地址记载的书院11所,分布在山西(3所)、山东(3所)、河南(4所)、河北(1所),主要在燕云和鲁豫之地,这里原是辽、宋统治下的汉人聚居区,文化教育水平较高。
元代形成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对儒家文化和书院的重视也在元朝历代帝王中得以延续,使元代书院发展自始至终呈现出多民族共同倡导推动的特质。在官方推动下,书院之制开始由南入北,尤其是北方书院得到发展。承续中华文脉的书院,逐渐成为蒙古、色目等各民族文士交流学习的共同空间。据《历代书院名录》统计,元代共建有书院296所,加上宋代留传下来的书院,元代书院近千所。
元代太极书院
北京市
元代书院南北均一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太极书院的建设。太极书院创办于元朝建立前夜,窝阔台的侍从杨惟中、姚枢等把从蒙宋交战中所获的南宋八千余卷图书送往燕京(今北京),随后仿效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建立了太极书院。太极书院的祠堂壁刻有太极图、《通书》《西铭》等理学经典,延请名儒赵复讲授理学,培养了许衡、郝经、姚枢、窦默、刘因等著名学者,促使南方程朱理学著作在北方系统刊刻、传播,推进了民族阅读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