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分享:
唐代
唐代实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在继承隋代旧书基础上不断搜集、校订、编目,使得以集贤书院为代表的唐代官府藏书在开元年间达到极盛。只可惜,千万典籍在“内府烧为锦绣灰”的唐末兵火中亦不能幸免。
吴彩鸾像图轴
明·唐寅绘
《仙真伴虎图》
明·唐寅绘
上有题诗:闻说仙真吴彩鸾,夜书唐韵办朝餐。一宵写字七十万,明早墨痕犹未干。
诗歌文章的涌现,让图书生产和阅读需求旺盛,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专业抄书人——虽雕版印刷已出现,但印刷术的普及还要等到宋代,唐代书院所藏之书仍以抄本为主。史书中有一位亦真亦幻的女抄书人吴彩鸾,据说每天能抄《唐韵》一部,每部市五千钱,钱罄复书,收入足够她与夫君文箫度日。
《行书录语轴》中评唐代吴彩鸾所书《刊谬补缺切韵》卷
清·钱大昕
内容:焦达卿有吴彩鸾书《切韵》一卷,其书一先为二十三先、二十四仙。相传彩鸾所书《韵》散落人间者甚多,予从延陵季子处曾睹其真迹。 甲寅三月八日竹汀居士书于孱守斋。
宋代
宋代雕版印刷术开始普及,让“读书开万卷”从梦想成为可能。苏东坡曾见过一位“老儒先生”,自述少年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终于得到了,都是抄本;近年来大家争相雕版刊刻诸子百家之书,能“日传万纸”。书院藏书量骤增,应天府书院成立时就“聚书千卷”,鹤山书院“凡得十万卷”。
元代
元代书院藏书规模更超宋代。据记载,太极书院藏书八千余卷;浙江余杭的集虚书院藏书数千卷;江西安仁的锦江书院藏书万卷。北京渤海东庵书院藏书一万九千卷。蒙古官员也速答儿在成都所建的草堂书院藏书竟达到27万卷之多,为元代书院之最。
元代全国各州县都有书院学田,为书院买书、刻书提供了经费保障,书院刻书发达,雕印精美,版本繁多,传世数量多于宋代数倍。如西湖书院,创办后就“收拾宋学旧籍”,于泰定元年(1324)开始历史上第一次整理刻书书目(也是中国印刷出版史上最早的刻书书目之一),整理出122种图书并陆续刊刻,成为当时全国刊刻重要书籍的首选出版中心,所刻书籍也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书院本。
2021年复建后开放的草堂书院
元代刻本《泰定丙寅庐陵武溪书院新刊》
岳麓书院所藏文物
明代
明代书院受科举制度和“心学”影响,不少学子以“高谈渺论”为己任,乃至“游谈奔走,废弃诗书”,书院藏书多是应付考试的通用教材,质量不如前朝,但书院藏书管理制度却走向成熟。明代书院志中常有院藏图书目录,如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张鼐《虞山书院志》、甘雨《白鹭洲书院志》中均设有“书籍”卷。
明嘉靖刻本《白鹿洞书院新志》中书院书目
清代
清代乾嘉以后,学林重视考据和辞章,对读书广度和深度有极高要求,书院藏书再度兴盛起来。在《四库全书总目》的影响下,很多书院编写了藏书目录,如《岳麓书院新置官书总目录》《安徽芜湖中江书院藏书目》等。借阅和保管制度也愈严格完备,书院设置“监院”“司阍吏”等专职人员,进行图书保管整理工作。
清代后期,书院藏书发生新的变化,开始收集海外书籍报刊。如光绪二十年(1894)编纂的《大梁书院藏书总目》中,将藏书分为经、史、子、集、丛五大类,1904年编成的《大梁书院续藏书目录》将分类调整为经、史、子、集、丛、算、时务七类,其“算学书部”著录西人著作17部,占此类书的19.5%,而“时务书部”中收集西人著作92部(英国66部,美国14部,普鲁士5部,日本5部,德国1部,比利时1部),占此类书的65.75%。
京师同文馆暨京师大学堂西学总教习丁韪良所编教材《格物入门》(1868)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