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_2025header-bg.png

2025-04-18


朱张会讲——两位读书名家的历史性会面

朱熹10岁时苦读《四书》时就有了当圣人的志向,张栻14岁时亦“脱然可语圣人之道”。1167年,37岁的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崇安来到湖南长沙,与34岁的岳麓书院主教张栻讲学论道两月有余,二人的公开学术辩论吸引了上千名学子旁听,“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朱熹侍行弟子范念德记述两人:“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这种和而不同的交流方式,也包含了对如何阅读儒家经典的观点碰撞,对中国学术思想史、阅读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朱熹以诗“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盛赞张栻为“金石之友”。在后来的14年岁月中,二人相隔两地,鸿雁传信,直至张栻病逝。

朱熹书,朱熹、张栻《城南唱和诗卷》

故宫博物院藏

四位读书名家的会面——鹅湖之会

“朱张会讲”八年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吕祖谦的邀约下,朱熹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共同来到信州鹅湖寺(江西省上饶市)进行了史称“鹅湖之会”的三天激烈辩论,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虽然朱之“理学”和陆之“心学”并未调和,但朱熹却认识到自己解经的不足:太在意章句,未免“屋下架屋”或“看得支离,至于本旨,全不相照”。数年后,为纪念鹅湖之会的鹅湖书院在此地落成。

元刘敏叔画《三夫子像》( 朱熹、二程)

现藏弗利尔美术馆

上饶铅山鹅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