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_2025header-bg.png

2025-04-16


胡正(1924年—2011年),原名胡振邦,出生于山西灵石县,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附设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学习,后至晋绥边区工作。1943年至晋西北抗日救国联合会文化部工作,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至《晋绥日报》任编辑,1949年至《晋南日报》任记者。1949年随军南下,任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组副组长。1950年到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1953年毕业后回到山西。历任《山西文艺》主编,山西省文联秘书长、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名誉委员,山西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山西省对外友好协会理事等职。1992年5月,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胡正是“山药蛋派”主将、山西文艺工作的重要组织者。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汾水长流》

【中短篇小说】

《碑》《民兵夏收》《摘南瓜》《七月古庙会》

《两个巧媳妇》《鸡鸣山》《几度元宵》《明天清明》等

【散文报告文学】

《七月的彩虹》等

【民间故事】

《奇花公主》等

出版有《胡正文集》


“西、李、马、胡、孙”他们五个人是一个整体,他们对我们这代作家的提携和培养,我一辈子都忘不掉。因为学历、经历、教育、时代的原因,胡老与我们的创作观念、创作风格和定位不同,但他没有门户之见,不分派别,不会因为观点不同就排斥我们,他特别包容,人情味儿很浓。

——周宗奇《胡正的笑声》

我们有必要提倡文学艺术的民族化。应当学习继承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传统,继承、发扬“五四”以来新文学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的革命文艺传统。

我们提倡的文学艺术的民族化,并不排斥外国的和现代的与我们有益的东西。应当大量吸收,大胆创新。

我们正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时代,我们的文学也应当体现出这种精神,创造出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学。

——胡正《创造有中国气派的新文艺》

汾河,当她还只是一股小泉,或者只是一点一滴的流水时,她是那样软弱和胆怯,春天的太阳都会使她害怕地躲入干涸的河床,而当夏秋之际,当她饮饱了天雨,又汇集了无数的河流时,她就显得这样勇猛雄壮。当她碰到河底或河畔有什么东西阻拦时,她就鼓起勇气,嗷嗷地大喊几声,冲垮那些障碍,击碎河底的礁石,即使遇到深坑和陷阱,也不过使她转一个漩涡,然后就扬起她那白色的翅膀,发出了战斗后的胜利的欢笑,哗哗地向前奔流而去了……

——胡正《汾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