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听书郎”,这是新一代智能听书机S918Plus的另一个名字,如今,书籍承载的智慧光芒,正借助数字出版的形式,为盲人带来精神的阳光。
今年9月正式启动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将搭建起盲人读物融合出版与传播平台,以智能听书机、盲文电脑、盲文电子显示器作为推广渠道,向读者推广更加便捷高效的数字阅读方式,以期保障盲人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盲人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
方便视障群体随时随地阅读
提到盲人的阅读方式,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盲文书籍,但大多数人不了解的是,盲文书籍因为其在制作、存储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有着很多不可突破的限制。中国盲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沃淑萍介绍,除了出版成本高,在流通环节,盲文纸质图书需要通过邮寄与到馆借阅的方式才能为视障人士所用,但是为防止盲文点字被挤压损坏,邮寄盲文纸质书籍需要特制包装,图书馆储藏盲文书籍也需要足够的空间。
在阅读环节,纸质资源厚重不易携带,同时,盲文阅读需要系统的专门学习和训练,因此那些后天失明的成年人和老年人很难熟练流畅地使用盲文阅读。
有声读物的出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部分人渴望知识、渴求读书的强烈愿望,但有声读物制作周期相对较长,其种类也无法覆盖专业技术及学术科目。
这一次国家大力推广的盲人数字阅读,是指盲人借助于听书机、点显器、盲文电脑等专用阅读终端,无障碍地阅读电子书、数字有声读物(DAISY)、电子盲文等无障碍格式的电子读物。
“盲人数字阅读,对于视障人士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社会文明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沃淑萍说。
在中国盲文图书馆,《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到了几位协助开发者测试智能听书机的视障人士。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李庆军是特教学院研二学生,学习针灸推拿专业。“我喜欢听医学方面的书籍,空闲时还会听听《三国演义》。”智能听书机不仅成为了他学习上的好帮手,也是他生活中的好伙伴。钟科是一名程序员,他的工作就是研发盲人辅助产品。作为一名程序员,同时也是视障人士,钟科从专业角度评价了新一代能联网的智能听书机:“这款机器的本地模块(机器自带内容)已经做得很好了,新加入的接入无线网的功能让机器更加强大,不过联网功能未来还可以有进步空间。”
有针对性地深度推广
作为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的实施单位,中国盲文出版社将建设盲人读物融合出版与传播平台,为全国400家设有盲人阅览室的公共图书馆配置20万台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听书机,为全国100所盲人教育机构配置1000台盲文电脑和盲文电子显示器,免费向盲人读者出借,并协同开展持续性阅读推广和知识文化服务。
沃淑萍说,对视障群体进行阅读推广,要想办法把信息有效地传递到视障人士群体中。为此,中国盲文出版社和中国盲文图书馆与盲人学校、高校中的特殊教育学院、各地公共图书馆的残障人士阅览室保持联系,第一时间把服务的最新消息送达到视障群体中。“这一次的盲人数字阅读工程,我们希望对视障朋友做有针对性的深度推广。尤其是对于盲校的孩子来说,如果从小就能建立起阅读习惯,将让他们终身受益。”
为包括视障人士在内的残障学生提供服务的特殊教育学院,也在这次推广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庄树范说,学校图书馆建立了盲文阅览室,可以向视障学生提供盲文图书、大字本图书借阅、电子书阅览等服务,但也存在着视障学生阅读资源不足、阅读便利性不够等问题。庄树范说,盲人数字阅读的推广,将对视障学生的学业提供巨大助力,拓展他们的阅读范围,从而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
全社会共同支持与配合
中国盲文图书馆门前的斑马线旁,立着“车辆缓行 关爱盲人”的醒目标志;途经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地铁与公交站点在报站时,会有对视障人士的专门提示。沃淑萍介绍,这是中国盲文图书馆和交通、市政等部门协商之后的结果,2011年中国盲文图书馆新馆落成后,附近的居民也都逐渐有了关注并且帮助视障人士的意识。
覃丽是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忠实读者,每周都会来图书馆,除了读书之外,她最喜欢的就是听讲座。虽然住所离中国盲文图书馆有一个多小时车程,还要换乘不同的线路和交通工具,“公交和地铁上会有人帮助我换乘、上下车,他们人都特别好。”乐观开朗的覃丽笑着说。
无障碍设施的增多,让视障群体的出行更加方便,盲文数字阅读的推广,让视障群体随时随地阅读的梦想变为现实。但是,要想更好地为视障群体提供便利,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沃淑萍说,推广盲人数字阅读,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需要全社会在公共文化层面做出相应的推动与努力。
作者:隋明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