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0-12-07 来源:文旅中国
分享:

在去年4月16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城市阅读指数排行榜中,安徽省合肥市位居第八位,在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三位,这其中,城市阅读空间功不可没。合肥市作为“书香城市”,不仅有各级公办图书馆,大街小巷里还分布各类城市阅读点100多所,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大阅读空间,编织了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纵向贯通、横向互动的阅读服务体系和运营网络,形成了15分钟阅读圈,“书香”遍地。

垃圾站、仓库变成了漂亮的阅读点

近年来,合肥围绕“加快打造书香合肥,创建全国乃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公益性质,按照“馆店一体(图书馆+书店)、两业融合(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功能多元(阅读+休闲+展示+活动等“4+X”功能)、双轮驱动(政府+市场)、构建网系(15分钟阅读圈)、便民惠民”的思路,大力建设城市阅读空间。100多个城市阅读空间像“珍珠”一样散落各个角落,空间虽小,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成为美化城市、涵养市民精神文明的多功能文化空间。

家住合肥市政务区书香苑的佟先生工作忙,一段时间没去过附近的菜市,夏日的一天,他偶然逛菜市,被一座新建的书屋惊呆了。佟先生说,原来这里是一座垃圾站,夏季时“味道重得离几百米都能闻得见”,没想到如今改造成了一座漂亮的社区阅读点。

这个阅读点叫怡居书坊,夏天开着空调,清爽怡人,一排排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读者们安静地坐在里面读书、写作。据管理员刘杰介绍,书坊今年2月份开始运营,是在原来的垃圾处理站基础上改造而成,“馆内面积上下层共有300多平方米,内有各类藏书6500册左右。由于周边社区密集,孩子比较多,所以书坊内有关儿童的读物和绘本种类比较丰富。”书坊受到附近居民热情欢迎。暑假期间每天的客流量达到了600人次。

“现在有时间就抱着手机,要么就是碎片化阅读,要么就是玩游戏,很难再体会到翻阅纸质书本的机会和乐趣。而在书坊里,能够让自己静心,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十分满足。”住在绿怡居小区、定期来怡居书坊看书的大学生何同学开心地说。

合肥的阅读点,有的像怡居书坊这样,建立在废弃的垃圾站,更多的则建立在原本的仓库或空闲地块。如在合肥市图书馆大门边的悦·书房,就是由仓库改造而来。书房管理员小肖介绍,过去仓库显得陈旧和零乱,经过改造变成如今三层半的书房之后,不仅给附近的居民们带来读书的便利,更是美化了周边环境,为市图书馆增加了更多文艺气息。

“三孝口先锋悦书房”是合肥市首家党史红色主题城市阅读空间。走进去,立刻感受到浓厚的红色氛围。左手边长达28米的主题墙上,围绕1919-1949年的“红色合肥”和1949年后的“合肥老城记忆”两个主题进行文字和图片等内容展示。这里,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后,合肥城市、特别是三孝口街道辖区,在经济生活、城市建设、人文教育、历史事件等各领域的风采面貌。

“家门口有了红色阅读空间,既能丰富孩子的暑假生活,增进亲子关系,又可以接受红色教育,一举多得。”在书房里,市民于女士带着儿子来参加了一堂“庆祝建国”主题创意海报手工课之后,高兴地这样说。

馆店一体,“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

林林总总的城市阅读点是如何管理运营的?

10月中旬,记者探访了包河区的世纪南书房。书房上下两层楼,窗明几净,书架林立,一楼是成人阅读区,二楼是儿童和孕宝妈阅读区。观察和询问得知,在书香洋溢的800平方米范围里,可以方便地读书、借书、买书,还可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现场有些老人在读书读报,有些年轻人在用电脑检索资料。一群小学生正在做作业,她们叽叽喳喳地自称是“常客”,天天放学后相约来这里做作业,互相帮助。另外,有些必须的课外书也顺便从这里购买,很方便。

年轻的服务员韩静静告诉记者,书房位于闹市,紧邻6所学校、16个住宅小区和4个商业片区,服务周边居民约15万人。平日顾客盈门,每天光临数百人次。开馆至今,累计接待读者约41万人次,平均图书月借阅量近8000册。

负责世纪南书房经营和服务的除了志愿者之外,专职人员总共有5个,都不是公务人员,而是合肥新华书店的雇员。经理阚磊介绍了“馆店一体”的运营模式。他说:“馆”指图书馆,让读者免费借书、看书;“店”指书店,卖书和文化用品,所得利润支撑书房的运营。图书馆和书店结合为一体,从而让顾客“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共享书房”,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他说,有决心进一步搞活经营,增加营业收入,并期待获得政府更多补助和奖励。

目前,合肥市包河区像世纪南书房这样的阅读空间多达12家,拥有藏书约22万册,种类多样,从文史哲到金融、科技、法律一应俱全,还有各种儿童科普和绘本,满足各年龄段的需求。建成开放后已累计接待读者约136万人次。此外,各阅读空间还具备“4+X”功能,即阅读、活动、展示、休息四个服务功能,以及双创空间、市民小剧场、四点半课堂、便民服务点等特色服务。完善的服务空间里,也培育了举办多彩文化活动的土壤,国学小课堂、书签DIY、爱心捐书、编程学习……各阅读空间开放至今,已累计举办851场文化活动,给居民送上了家门口的文化盛宴。

从经营的角度考察,目前合肥市所有城市阅读空间均实现良好创收,经开区观湖书苑、新站区黉街悦书房、庐阳区杏花书院、包河区罍街悦书房、蜀山区林间书舍等10个城市阅读空间通过销售书籍、文创产品、饮料简餐和举办培训等多种方式,月均营业额5至8万元,基本达到盈亏平衡点,开始步入良性循环轨道。20个城市阅读空间月均营业额1—5万元,51个城市阅读空间月均营业额在1万元左右。

目前,共有合肥新华书店等8家市场主体运营80家城市阅读空间。其中,由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承接运营的53家城市阅读空间,全部采用了“馆店一体”的运营模式,读者只需用相关App扫描书后的二维码,就能免费把书带回家阅读。借阅期满后,可以“借转买”或到书店归还。据统计,10月1日至6日,这53家城市阅读空间共接待读者约8万人,借阅图书超过1.8万册。

王阳是安徽知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业务中心总监,也是合肥怡居悦书房等三家城市阅读空间的负责人。今年6月底,他应邀参加了市文旅局组织召开的城市阅读空间与旅行社对接会。“将以这次对接会为契机,探索城市阅读空间发展更多可能性。”王阳在会上表示。“合肥有这么多的城市阅读空间,每一个城市阅读空间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不光是一个空间存在,实际上,不同主题赋予了每个城市阅读空间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前期不断的摸索,王阳对于阅读和旅行的“跨界组合”有了创新性的谋划——把所有的城市阅读空间像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再适当融入合肥本地文化打卡地,打造 独具特色的合肥城市阅读文旅地图。

创新机制,抓住培训和考核的牛鼻子

2017年6月,合肥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实施方案》。两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2亿多元,建成开放政府主导的城市阅读空间80个(2017年23个,2018年57个),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首位。2019年,合肥新建33个(已建成12个,其余受疫情影响的21个建设点正加快建设),总数达到113个。在全国省会城市率先形成“15分钟阅读圈”

政府投资建设城市阅读空间,建设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市、区财政按1:1比例分担。建成之后,则不再由政府包办,而是零成本交给企业运营。场租费、物业费、水电费、网络费等运营费用由各区承担;政府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图书购置费、市图书馆统一配送费由市财政承担;企业可以有偿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人员全部由企业养活,政府不养一个人。

搞活经营,不等于撒手不管。合肥市图书馆对各个城市阅读空间公共服务统一管理、统一考核,每年对从业人员开展两批次培训,公共图书在所有城市阅读空间实现通借通还。制定了《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考核方案》,实行第三方测评,以保证公共文化功能的发挥。今年合肥市安排文化产业专项资金600万元,对年度管理服务绩效考核良好以上的运营单位实施以奖代补。

全市近百家阅读空间保持活力。截至去年12月31日,80个政府主导的城市阅读空间配有各类图书157.3万册,其中公共图书80万册,各运营单位自营图书78万册,年内共接待读者873.9万人次,外借图书174.8万册次,举办各类活动8355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安徽省图书馆馆长林旭东,在谈及城市阅读空间建设时认为非常必要,方便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基本需求,这样省市级大馆才能腾出力量,发挥龙头作用,完成高精尖任务,服务“文化强省”。

  

作者: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