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首届北京市青少年阅读节走进北京大学,邀请著名配音演员、配音导演晏积瑄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有声语言艺术主题讲座。该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发行集团新华文化公司承办。
晏积瑄老师在讲座中指出,朗诵艺术不仅是播音,更应包含表演艺术。特别是在当今AI浪潮的冲击之下,有表演性质、能表现更加细腻的情感语言呈现更加重要,朗诵就是抒发人类情感态度的语言,和音乐、美术一样是没有国界的,而语言的穿透性就取决于能否传递情感。对于“什么是好的艺术语言传播?”“是炫技还是情感表达?”这两个问题,晏老师告诉同学们情感表达应重于炫技,只有释放语言背后丰富的情感信息才能找寻到艺术的真谛。
随后,晏积瑄老师从“我是谁”的问题出发,告诉同学们要把自己融入角色中去,想象“我”的状态和情感的层次。朗诵者的“出发状态”应从“彰显我充满魅力的声音”转变为“忘记了我是谁,只感受到作品的力量”。她希望同学们在表演时,不能丢掉正确的追求,要追求声音投射的力量与情感和观众的共鸣,而不是追求流量。
晏积瑄老师还告诉同学们,语言感情的出发点是角色的情感,并现场指导同学们根据不同图片中的人物表情,用不同的语气说出同一语句。在练习过程中,同学们发现“爱”与“恨”是最好表达的感情,而层次丰富细腻的感情最难以表达。晏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拿到一个材料时先找“态度”,然后再想自己的状态对不对。
在晏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表演渐入佳境。学会了调动视觉感受,情感饱满地朗诵了《献给爱丽丝》选段。
“语言也是音乐,包含着节奏和停顿”,晏积瑄老师在邀请同学们进行表演的同时,还亲自表演了一段精彩的杯子舞,生动地阐释了把握节奏和停顿的重要性。并《青春》和《将进酒》为例,讲解了对象感和场景状态的重要性。
讲座现场,晏积瑄老师还展现了自己的部分配音作品,并告诉同学们,语言技巧遂行于表达需求,情感越丰富,技巧就越多变。要学会让气息控制达到“无边界”的从容;学会把语言当作音乐去训练;学会让你的语言游刃有余地服务于跌宕起伏的情感需求;学会声音的表达技巧与虚拟的想象世界再匹配,尽量追求个性的情感表达而不是让位于技巧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