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4-07-22 来源:中国全民阅读网
分享:

2024年7月19日,由中国电影出版社主办的“梦:电影与中国文学”主题活动在香港书展世界文化艺术廊举行。出席嘉宾有中宣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曹振亚,国家一级导演、编剧尹力,香港知名导演冼杞然,中国电影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钦仁,中国电影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古力,中国电影出版社有限公司二编室主任苗卉。活动由古力主持。

中宣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曹振亚(右二),国家一级导演、编剧尹力(右三),香港知名导演冼杞然(右四),中国电影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王钦仁(左三),中国电影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古力(右一),中国电影出版社有限公司二编室主任苗卉(左二)

主讲嘉宾尹力,国家一级导演,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八、第九、第十届副主席,第六届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之一,他的电影生涯开启于20世纪80年代,其代表作包括《我的九月》《杏花三月天》《张思德》《云水谣》《铁人》等,曾先后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等重要奖项。系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五一奖章获得者,两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主席以及多个电影节评委及主席。尹力表示,非常高兴来参加第34届香港书展,本届书展设定电影与文学的主题很有意义。从中外很多电影中,可以感受到文学与电影之间血脉相连、相辅相成的关系,看到电影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鲜活表达,包括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作者电影等。新中国的很多优秀的影片都脱胎于文学母本,如鲁迅、茅盾、柔石小说改编的电影;新时期以来的诸多影片,如《高山下的花环》《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人到中年》《老井》《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都是改编自当代文学作品。我们在思考,文学的现实主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在电影中如何承载。从电影诞生那天起,写人、表现人、写人生的故事、表达人类情感的母题,没有变过,现实主义光芒永远存在。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多媒体文化的时代,面对短视频对观众的争夺,电影不仅是大众文化娱乐消费的选项,电影同时承载着记录生活、记录时代、把影像留下来的文化担当。总书记在文代会上讲,“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光荣与梦想,喜悦与忧伤,都应该成为我们电影和文学表达的内容。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多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不再表达猎奇,很多人把视角瞄准当下,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立足当代,针砭时弊,具有深刻性,表达了人性的温暖,找到观众情感的最大公约数,生产出了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我们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年轻的观众,被国产电影所吸引和打动。

冼杞然导演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1970年执导首部作品《积善之家》,20世纪80年代任德宝电影执行董事,率先把电脑后期制作技术引入香港电影界。1994年,执导巩俐主演的电影《西楚霸王》。曾先后获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提名、最佳影片奖提名,第2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提名。2015年,由他监制、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刺客聂隐娘》获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2016年,根据山东潍县集中营的史料,策划拍摄制作完成了电影《终极胜利》,并同步出版了《被遗忘的潍县集中营》(中文版、英文版)。冼杞然导演表示,为什么现在内地的票房打败了好莱坞,是因为我们电影工作者由做梦变为创造梦想,反映现实,反映时代,服务人民。做电影的重点是做人,永远将人民作为我们的服务对象。现在一些年轻人不看书了,不看文字了。我们不能漠视这一现象。我们的电影应该去影响和启迪现在的年轻人,变成他们的手机,让他们看见我们,看见自己,看见天地,看见我们的国家。

王钦仁在演讲中从电影史的角度梳理了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指出,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其发展壮大与文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中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股重要思潮,那就是,电影创作与时代的需要紧密相连。这一思潮的理论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诗言志”“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思想在现代的发展。在这一潮流中,在进行电影创作时,首先考虑的是该电影能否影响并改变中国观众当前的精神面貌,即改变伦理观念,或改造国民性,或培养革命的人生观,或宣扬人道主义思想。启蒙大众成了电影创作的最终目的。在对电影的功能的认识和电影对文学改编对象的选择上,电影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的文学思潮呈现出一致性。无论是中国电影还是中国文学,都致力于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和人性光辉。这种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使得电影与文学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中国电影与中国文学都承载着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化元素等方式,电影与文学共同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滋养。

在名家大书推介环节,大型艺术图书《梦》的责任编辑苗卉和作者尹力分享了这本书制作和创作背后的故事。苗卉表示,非常开心尹力导演的《梦》能来到美丽的东方之珠——香港,与广大读者见面。《梦》从策划到成书,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全书2000余幅图片,86.8万字,1400页的篇幅,11.5厘米的厚度,6公斤的重量。《梦》是电影与文学的交响曲,是个体生命之于时代洪流的显微镜。它突破了按照艺术门类或是编年表进行展示的传统架构,将二十四节气作为时序对内容进行区隔,以作者庚子一个月的日记为主干和线索,用独特的蒙太奇手法,意识流的方式,将散在尹力导演从艺几十年历程中的文字、电影、绘画、书法、摄影串联起来,立体地展示一个生命个体、一位艺术家在壮阔波澜的时代变迁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全书“尽精微,致广大”,不仅是一本“大书”“奇书”,更是一部关于艺术之梦、文化之梦、时代之梦、家国之梦的“电影大片”。图书问世后获得了第十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优秀作品奖和2024环球设计大奖等奖项。

尹力表示,庚子一个月,改开四十年,《梦》这本书反映了自己几十年的心路历程,记录了一代人走过的时代印迹,展示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生活变化的过程,具有文献价值。图书从创作、编辑、版式和装帧设计的美学体现等方面代表了中国出版业比较高的水平。

众多香港市民预约并到场参加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