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7-0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分享:

“我们不是搬走文学,而是把文学的初心一同打包。”6月29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朝阳门内大街166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中国的文学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这座建于1957年的红砖建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栋专为出版单位建设的办公楼。

1958年初,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东四头条胡同4号文化部东院搬来,正式开启了“朝内166”的时代。从那一刻起,这栋建筑不仅是办公地点,更成为无数文学人心中的精神地标,是中国当代文学出版史上不可替代的存在。

而在6月29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满载着珍贵的回忆与史料,正式启动搬迁计划,从朝阳门内大街166号移至新建的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办公,开启崭新的一页;而依然属于人文社的朝内166号旧址,未来可能建成一座兼具博物馆功能的文创产业园,具体方案仍在有序规划中。

一栋楼见证的文学史

67年间,几代文学出版人以此为家,从晨光熹微中伏案校对到深夜灯火下静默打磨。这里“走出”过《鲁迅全集》《巴金全集》《白鹿原》“哈利·波特”……走廊里、大理石地板上、编辑室的旧书柜中,保留着时代的呼吸和文学的温度。

“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座楼。”退休编审王瑞琴动情地告诉记者。她是“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在中国的首任责编,也是与绿原、萧乾等文化前辈共事过的老编辑。26岁来到人文社,她一干就是几十年。“他们对人文、对工作的认真让我受益终身。”她说,这份编辑情怀至今仍在人文社传承。

“这里有我满满的青春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经理王秋玲一边准备着当晚即将进行的“朝内166的文学记忆”直播活动,一边把记者让进办公室,等待装书的箱子整齐地贴着标签。“你看,这里有‘网格本’‘红茅版’以及‘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它们都是对朝内166号的回忆。”王秋玲指着办公室书柜里的那些“宝贝”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审刘稚至今仍记得1995年《白鹿原》出版时的盛况。那时刘稚刚进编辑室两年,部门主任曾对她说:“我们是人文社最重要的编辑室之一,出版的是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白鹿原》的出版不仅震撼了文坛,也让编辑室里第一次设立“白鹿文学编辑奖”。此后,很多编辑以获得该奖为殊荣,作者与编辑的双向奔赴缔造了一段段文坛佳话。

如今,这一段段文字与记忆,将被小心装入箱中,连同泛黄的稿纸、批注的手迹、沉甸甸的书柜,一并被运往新的办公空间。新的起点,承载着旧时光的分量。

构筑在编辑故事里的文学记忆

6月29日,古典文学编辑室主任胡文骏正在最后一次打包,一本本珍贵的样书和手稿被他小心翼翼地放入纸箱中。“我们编辑室是建社初期就设立的。”他说,“光样书柜就有二十几个,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今天,都是编辑心血的见证。”其中包括首版的《红楼梦》、钱钟书亲自修订的《宋词选注》,还有《复堂师友手札菁华》这本钱基博的书信集,这些书稿背后,藏着一个个难忘的拜访记忆。

“我们曾两次去杨绛先生家,一次是讨论出版事宜,一次是送刚印好的样书。杨绛先生总是说自己是在‘打扫战场’,但她对钱先生的每一本书、每一处注释都关心得一丝不苟。”胡文骏说,如今这些信件、手稿仍被小心封存在档案盒中,“一张纸都不能丢下”。

编辑的坚守也体现在每一次编校之中。临近搬家之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正抓紧整理《巴金全集》修订稿。自2013年起,人文社启动这一浩大工程,新增260多万字的文献,涉及大量手稿辨识、版本校勘、文字注释,编辑人员整整忙碌了10余年。“我们争取做到尽量不留遗憾。”孔令燕说。

孔令燕手中还握着1981年版与2005年版的《鲁迅全集》,两者之间的每一次修订,都凝聚着几代文学研究者的心血。“2005年版已过去20年,我们已开始筹备下一轮修订。”她说,这项工作不是简单更新,而是历史责任的延续。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说,很多作家来编辑部不是谈事,而是“坐一坐”。她办公室的那张“开了花”的老沙发,莫言、阿来、苏童、毕飞宇、张炜都曾坐在上面接受采访。赵萍打开书柜,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她举起《芙蓉镇》,回忆起古华每次来人文社时,收发室的师傅总会笑着说“回来啦”。而李国文则在得知自己的书能在人文社出版后,转身走进小饭馆,感动得潸然泪下。

在编辑室的角落,还有一份藏于保险柜的珍贵资料——海子的手稿原件。这位英年早逝的诗人留下的稿纸,字迹清晰、情感饱满。赵萍说:“人文社是最早以版税支付稿酬的出版社。海子的母亲常说,他们家的房子是靠人文社稿费盖起来的。”今年,这些手稿影印本也将与读者见面。

“文学圣殿”未完待续

“朝内166”承载的不只是书与人,还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作家冯骥才曾回忆,他在上世纪70年代“借调式”常驻人文社写作。2012年,他听说人文社要搬迁,便提出要写下这座楼的故事,于是有了《凌汛》一书,也有了“文化五十年”系列的起笔。

外国文学编辑室主任翟灿至今还珍藏着走廊上的“编校流程卡袋”——一个个泛黄的纸袋上,记录着《堂吉诃德》《少年》《人民公仆》的审校过程,写着绿原等老编辑工整的钢笔字。“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产物,但却仍有生命。”她说。

翟灿还提到,2019年推出新版“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网格本),受到读者热捧。她与翻译家张玲的合作令人动容。“她一直到80岁还在修改自己的译文,有一次她寄给我一本新版《呼啸山庄》,整页修订全是手写。”那种对文字的尊重,也正是人文社精神的一部分。

尽管搬离在即,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确认:“朝内166”仍属于人文社。未来将在解危加固的基础上,保留建筑原貌和历史痕迹,打造为集出版史展示、文化交流、创意孵化于一体的出版文化地标。它不再只是办公楼,而将成为面向读者开放的精神场域。

“无论人在哪里,文学的灯火还会点亮!”“朝内166”的记忆,将继续在新的空间、新的出版实践中发光发热,生生不息。告别老楼的不舍之情仍在,但新址的现代化办公条件无疑将为出版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这不仅是一场空间的迁移,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重新出发。  

作者:张君成 李婧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