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济阳区曲堤街道鞠家村,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与欢笑声,打破了酷暑中的沉闷——这间由黄河大米仓库改造的“米仓学堂”,创办人张传宝是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的残疾农民,他已经连续4年为乡村孩子打造这个暑期“乌托邦”。
“米仓学堂”不仅传递着知识,也汇聚起乡村公益的点点星光。张传宝人生道路上接受过的善意,终成他反哺家乡的无穷动力。
这个“乌托邦”
让孩子们舍不得回家
“米仓学堂”就在乡村小路一旁,刷着白灰的矮房并不起眼。推开门,还能闻到淡淡的黄河大米的清香。
穿过短短的走廊,就来到了不足20平方米的教室,从5岁稚童到12岁少年,26个认真朗读着《千字文》的身影填满了这个空间。他们围坐在长条桌前,坐着简单的塑料板凳,但腰板笔直、目光专注。两侧的水泥墙面上,被贴上了黑板,上面划满格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书写空间。
张传宝正拖着蹒跚的步子,在狭窄的过道里缓缓穿行。他俯下身,轻轻扶正一个男孩的肩膀,又摆正一个女孩的课本,当孩子们齐声朗诵,他举起手机记录着眼前的画面——因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等疾病,这些动作对他而言并不轻松。
“米仓学堂”的课程浸润着传统文化的馨香:国学、书法、手工……所需的教材、文具,分文不取。清晨7点,孩子们便陆续到来;中午回家吃饭,下午1点左右又准时返回。这里有全天候的托管,空调、饮水、监控一应俱全,更有志愿者全程守护。
每到课间,孩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不大的院子里,有的踢足球、有的打羽毛球,有的凑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对他们而言,这样的暑假可比在家里自由。一对马上要上二年级的双胞胎女孩俏皮地告诉记者,在“米仓课堂”,有好朋友一起玩儿、一起学习,姐妹俩经常舍不得回家。
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市区务工,暑期全靠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看护,但老人精力有限,而且在学习上很难帮到孩子。2022年夏天,“米仓学堂”的出现让这些老人松了一口气。学生家长刘继清的话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张老师办了四年,我家孩子在这里学了三年。在这儿,孩子安全有保障,还能学到知识、懂规矩,我们干活也安心!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大家都感激!”
米仓“爆改”学堂
源于对知识的渴望
张传宝一家主要靠种米、卖米维持生计。每年10月,张传宝家的黄河新米入库,春节前后售罄,这个季节仓库刚好闲置。于是,空空的米仓被注入琅琅读书声,完成了从“物质粮仓”到“精神粮仓”的华丽变身。
谈及为何要办这方学堂,这位农民出发点非常朴实:“我就是在村里长大的,以前每到暑假,村里的孩子就到处疯跑,溺水、摔伤的风险让人揪心。现在家里条件都好了,孩子们吹着空调玩手机,对眼睛不好不说,在学校一个学期养成的好习惯也‘废了’。我就想,得给他们找个安全又能学东西的地方。”
这份执念,更源于他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切身体悟——张传宝曾瘫痪在床,医生断言他一辈子要靠轮椅生活,但他不想认输,靠着惊人的毅力坚持锻炼,不仅重新站了起来,还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我偷偷跑到济南,在特殊教育学校念了中专,学习了计算机。那时候家里的大米滞销,我就通过互联网发帖,把大米卖出去了,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果没有读书,我的人生就不会有这样的改变。”张传宝说起自己的经历,仍忍不住哽咽、流泪。
融媒·见证丨米仓里的读书声 “办暑期课堂这想法,早就有了。从前我卖米的时候,很多好心人、爱心企业帮助了我,我希望能回馈社会。”张传宝说,“以前我没能力,现在生活好一些了,就想亲手把它做好,让更多孩子受益。”把米仓改造成学堂,颇费了一番功夫。装上空调、安上投影仪、重新铺装地面、采购各类教学用具……“为了获得资质,我们还成立了公益组织,依托公益组织这个平台,对接了很多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你看书架上满满当当的图书,都是他们捐赠的。”张传宝说。
为期一个月的公益课堂,报名通知一发出,窗边就挤满了询问的小脑袋,名额很快就满了。
米仓汇集大爱
聚起乡村公益点点星光
夕阳西下,来接孩子的老人们围在门口,话语里满是敬重:“张传宝自己身体不好,还坚持为娃娃们做好事,这份心、这份坚持,就是最好的榜样!孩子们看在眼里呢。”离开教室前,孩子们都跑到张传宝面前,有的吐槽同学跟自己抢玩具,有的说起今天的心得,有的只是扬起笑脸,甜甜地说一声“拜拜”……张传宝的身体有些僵硬,但仍努力回应着孩子们的热情。正是这些稚嫩而真诚的笑脸,让张传宝感受到了自己行动的意义。
记者注意到,课堂上有一个坐着轮椅的男孩,在姐姐的陪伴下一起读书。男孩患有肌无力,从前闷在家里玩手机,几乎不与外界交流。他的姐姐刷到“米仓学堂”的消息后,趁着自己放暑假,每天陪弟弟来读书。“看到他我会想起过去的自己,这孩子还小,路还很长,通过坚持治疗、不断学习,他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米仓学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张传宝便更有了动力。
维持这样一所纯粹公益的学堂,谈何容易。每月的房租、水电、教学耗材费用,大部分由张传宝默默承担。“我在市区还有个摊位卖工艺品,暑假全得靠妻子撑着。”他脸上掠过一丝歉疚的笑意,“她很辛苦,但理解我、支持我,知道这事儿有意义。”
在乡村公益这条路上,张传宝并非独行,小小的米仓正汇聚起点点星光——
72岁的退休教师付丙山,银发苍苍,是学堂里风雨无阻的“守仓人”:“教孩子们《弟子规》《三字经》,传承文化根脉,是件功德事。”
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刘卜源,在网上看到家乡开学堂的消息,主动请缨:“跟孩子们一起读书朗诵,看着他们眼睛亮起来,很有成就感!”
书架上,由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各类图书琳琅满目,课间休息时,总有孩子迫不及待地抽出一本,蜷在角落或伏在桌边,津津有味地沉浸其中。
“在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帮助下,明年暑假我们将会搬进更加宽敞、明亮的教室。”张传宝望着拥挤的教室开心地说,“也希望有更多专业的老师能加入进来,给孩子们打开更宽的视野。”他更深远的愿景,是“米仓模式”能照亮更多村庄:“我盼着,村村都能有这样一个地方,给孩子的暑假创造更多可能,让乡村的夏天不再只有野跑和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