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8-1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

8月中旬,来到浙江乌镇,游客会步入一个被书籍温柔“包裹”的世界:70多个阅读点星罗棋布,巧妙融入古镇的每一处角落,游客可以随时挑选一本心仪之书,沉浸在阅读中;在蚌湾剧场的分享会,来自国内外的多位知名作家与学者,在对谈中探讨全球视野下的阅读与文学。

作为2025上海书展分会场,首届乌镇阅读节近日在浙江乌镇西栅景区举办——这是上海书展首次落户这座江南古镇。本届阅读节以“大城小镇悦心阅读”为主题,深化“文旅商体展”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文化一体化示范新标杆。

阅读深度滋养着“大城小镇”,也让书籍融入当代青年的生活肌理。

城市书展与水乡文韵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在首届乌镇阅读节的分享会上,著名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孙甘露说,阅读实际上是建立对自我的认识。

“阅读既是一个丰富你的过程,也是帮助你确立自己的过程。同时,阅读也帮我们拓展对世界的认识边界,因为我们读得多,就走得稍微远一点。身体能达到的边界是非常有限的,书籍就是告诉你不知道的事情,告诉你个人所不能抵达的那个边界。”孙甘露说。

“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是浙江也是中国的文学圣地,所以一走到这里,马上能感觉到文学的韵味、书香的气味。书展和乌镇的相遇,能够制造出文学在阅读中蓬勃生长的美好景象。”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钟求是说。

上海95后读者章依依第一次来乌镇旅游,就惊喜“偶遇”首届乌镇阅读节。

“我每年都去上海书展,那里人山人海。今年上海书展首次设立浙江分会场,能够在江南水乡的惬意中与书籍、阅读相遇,给人添了更多愉悦感。”章依依对记者表示,这种双城合作模式,让上海书展辐射到更广阔的阅读群体,也让阅读在文旅空间中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高渊认为:“当上海这座繁华的大城与安逸祥和的乌镇因为书香而紧密相连,这份浓情和墨意就此传递。”

让阅读回归生活,让文化切实惠民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进入方式。”著名作家陈丹燕30年前第一次来乌镇,当时一家传统早餐店做了一碗小馄饨,她至今都记得。“乌镇真是一个会吃东西的地方,留着对食物的挑剔和怎么做食物的技能。”

陈丹燕曾用30年记录“地理阅读”旅行历程。带上珍爱的书去旅行,她读过的书极大地影响了自己对旅行目的地的选择。陈丹燕此次在阅读节分享说,地理阅读的感官体验能帮我们冲破那些自己不知道的句子,明白其背后的意义,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

在旅行中读书,在读书中旅行,都是当下青年热衷的生活态度。

逛乌镇的昭明书院时,章依依发现阅读节设置的“专享阅读位”有很多经典书籍,她就翻看了茅盾的《子夜》。后来在旅行过程中,她恰好逛了茅盾纪念馆、茅盾故居,感觉自己离作家距离更近了。

记者了解到,首届乌镇阅读节现场充分利用景区内建筑与空间的优势和特点,合理布局每一处场域,将全镇植入阅读场景。

乌镇景区全域植入70多个阅读空间,从茶楼到染房,从酒店到民宿,从咖啡馆到餐吧,每个角落都藏着书香惊喜,使诗意水乡变为流动的图书馆,让游客在漫步中与书香不期而遇。

灵水居的阅读花园空间陈列4000余册图书,将阅读从“场馆活动”转化为自然的生活体验,移步换景间可随手翻书阅读;还有文学主题沙龙、读者见面会、新书签售、古风读书会等活动,让游客沉浸式身临千百年前的人文风物。

记者看到,在景区某家酒店一楼,落地窗边就设置了“专享阅读位”。几位等待接驳车或者休息的游客,都翻开了该酒店“专享阅读位”桌上的书籍。

阅读节相关负责人介绍,乌镇会一直保留这些阅读空间、阅读花园。游客在入住酒店的客房里,只要扫码借书,工作人员就会把书籍送到客房。

阅读节期间,乌镇的日月广场上,还有一系列颇有创意的阅读产品:B站“一分钟快问快答”把名著变成游戏挑战;阅文集团“知识墙”用二次元创意解读经典文学;帆书设立数字听书区,“听见”书中的世界,让各年龄段的读者朋友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重新认识经典,还有AI声效还原《繁花》里的市井经典场景声。

在这场感官盛宴之中,露天电影院重映根据茅盾作品改编的《子夜》《林家铺子》,让文学与影像交融,呈现全民阅读新场景,展现不同解读的魅力。

钟求是认为,读书要“读出远方和情怀”。在当下这个时代,一方面社会发展快速而兴旺,一方面又带着具有物质特征的焦虑和匆忙,这时候读书是最有益处的。“在乌镇水乡,你如果坐在寂静里捧起一本书去读,读着读着你可能就走出了繁杂的世俗困境,迈向内心向往的远方之地,这时候的你已变得有情怀、有味道了。”

作者: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