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9-15 来源:《瞭望》
分享:

山东省临沂市杭头村一个农家小院里,文学博士周庆贵和他的几个发小决定了一件“大事”——在村里建一座图书馆。

思源图书馆内景

思源图书馆就这样由周庆贵老宅闲置的三间屋子改建而来,面积约240平方米。“思源”二字取自他求学和工作的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有饮水思源、反哺家乡的寓意。

2021年至今,思源图书馆在周庆贵及其乡亲、校友支持下,已收藏2万余册图书,从儿童画册、科普读物到文学名著、工具书,一应俱全。图书馆不仅为村民提供了阅览场所,还逐步成为学生喜欢的“第二课堂”、举办各类讲座的公共文化空间,影响辐射至周边多个乡村。

“杭头村需要一间图书馆”

2019年年初,周庆贵在微信公众号上发文《杭头村需要一间图书馆》,他说:“图书馆不是万能的,但目前的乡村似乎到了亟需它的时候。”

这种感觉,来源于他春节回乡的所见所闻。

杭头村始建于明朝,村民推崇“耕读传家”且文脉绵长。民间统计,从清末至今,这里走出了270多位教育工作者。而如今村里最常见的家庭情况是,“每天清晨五点,年轻父母匆匆赶往城里打工,晚上七点左右才带着疲惫回来,扎进村里热闹的小饭馆。这段时间里,手机是孩子们的‘电子保姆’,大人们推杯换盏到深夜,孩子们就在角落里用短视频和游戏消磨光阴。”在周庆贵看来,村中现代化楼房越盖越多,安静的书桌却远远不够。

周庆贵曾观察到,不少孩子欠缺基本的表达能力,不仅回避社交,和家长的沟通也严重不畅;成年人中滋生不良生活风气,离婚率居高不下。周庆贵痛心又焦急。

“第二课堂”点亮孩子心灯

如何给杭头村来一场“文化扶贫”?周庆贵最初想在自家建一间书房。他想,自己是文学博士、大学教师,这样多少能起到示范效应。

发小们得知此事后鼎力支持。大货车司机周波、装修从业者左海港等人自发筹款数万元装修,还亲手施工,希望自家孩子以后来这里看书。周庆贵意识到,村民们并非不重视教育,而是缺乏渠道。

于是他决定将书房升级为一座小型图书馆。选址在老宅,一方面是图方便,避免产权纠纷;一方面是希望借助“博士之家”的影响力,让村民们更容易接纳。“在这里,孩子们能看到我生活、成长的轨迹,就不会感到高等学府遥不可及。”周庆贵说。

孩子们对图书馆的热情超乎想象,左海港当时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装修期间就迫不及待当第一个小读者,捧着书流连忘返。如今,放学后、节假日,图书馆常常座无虚席。孩子们或完成作业,或安静阅读,离开时还会主动收拾书桌,关空调,对书籍也爱护有加。

图书馆建设得到村里老人的大力支持。周庆贵的父亲周成林毫不犹豫地担任首任“图书馆管理员”,他的小学班主任陆明坤和邻居胡善昌也做起整理书籍、辅导孩子的义工。周庆贵最忘不了那个麻袋——某天,村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爷拎着一个满满当当的化肥袋来到周家,打开一看,里面全是老人多年收集废品时挑拣出来的旧书,他特意背来捐给图书馆。而这位老人的儿子胡飞鹏,目前在济南某企业担任高管,也是图书馆的发起者和捐建人之一。

“把图书馆搞好,才对得起这些老人。”胡飞鹏得知后,感动地对周庆贵说。建成后的思源图书馆,是个简单的阅读空间,更是一个温暖的文化符号,承载着村民们对下一代的期许。

希望年轻一代

“在乡望城,在城望乡”

思源图书馆的使命,周庆贵总结为“在乡望城,在城望乡”。

所谓“在乡望城”,就是希望乡村在文化服务供给上向城市看齐,激活优秀文化传统。

思源图书馆里,整齐摆放着一整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周庆贵特意花两万五千元将丛书搬进了老宅,“这些书摆在这就有价值,我希望孩子们知道,世界上还存在着那么广阔深邃的知识海洋,等着他们去探索。”

今年高考季,他为村里准大学生和家长们举办了一场《何为大学,大学何为》的讲座。“一直讲到中午饭点,没人提前离场。”周庆贵说,作为大学教师,近年来在一些地方感受到大学“高中化”的趋势,建议学生们警惕功利主义,学会保持“匀速前进”的长期动能。听说有准大学生打算去做暑期兼职,他给出建议:“不急着打工挣钱,挣钱也别偏废了读书。”

高考志愿填报期间,上海交通大学10名本科生来到杭头村开展暑期实践。在周庆贵牵头下,大学生们在思源图书馆进行志愿填报指导,现场氛围异常热烈,不少邻村邻镇的家长和学生纷纷赶来咨询。

而所谓“在城望乡”,周庆贵是希望走出乡村的孩子们保留对家乡的牵挂,在图书馆运营过程中,又增加了“让城市孩子了解乡村”的新想法。

现在来到思源图书馆的人群中,城市和乡村的比例已经相当。不久前山东财经大学临沂校友会代表团来到杭头村开展活动,许多校友带着子女来参观图书馆,启迪孩子思考:自己能为乡村发展做什么?随着图书馆愈发受到教育界关注,周庆贵打算对接更多大学生,请他们以志愿服务、定期讲座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今年以来,已有兰陵、莒县、泰安等地的朋友和校友向周庆贵讨教思源图书馆的运营经验,想在自己家乡也建一所这样的图书馆。周庆贵自己也打算在杭头村周边几十公里内选址设立分馆,由他本人继续参与运营。

现在,周庆贵希望把思源图书馆复制到更多乡村,但他认为:思源图书馆创办之初就是以消失为最终目标的。“当‘思源模式’不再被需要,我们的心愿才算真正实现。”

作者:陈潇雨 吴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