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9-1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分享:

“我2008年刚入行时,前辈师傅讲中国书店的景象是‘三老’:书老、房老、人老,书是古旧书,房子是老房子,读者和书店工作人员都是以中老年为主。”9月1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书店副总经理刘易臣回忆说。彼时,古旧书的受众更多是学者、收藏家和中老年读者群体。17年后,时间的镜头推向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旧书新知”专区里人头攒动,青春面孔随处可见。刘易臣不禁感慨:“旧书市场越来越年轻化,不只是专家学者在找旧书,年轻人也热衷在书市淘一份惊喜,分享一段文化记忆。”

让古籍成为“生活里的常客”

作为北京文化论坛的常态化品牌活动之一,“我与地坛”北京书市早已成为京城文化生活的标志性窗口。本届地坛书市规模全面升级,总展览面积达2万平方米,展区扩展至13个,汇聚350余家出版发行与文旅单位,展销近50万种出版物和文化产品,其中,“旧书新知”专区尤为亮眼。

“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展”集中展出《九章算术》《考工记》《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梦溪笔谈》《营造法式》《本草纲目》《洗冤录》等50件古籍文献,从农学、医学、数学到建筑、工艺,系统呈现中华文明在古代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展柜前,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讲解《梦溪笔谈》中的活字印刷,联系课堂中的考题,顿悟到古籍与现实教育的天然契合。“这些典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今天课堂的答案。”刘易臣说。

这种场景化的创新,改变了旧书在公众心中的定位。刘易臣告诉记者,旧书以前往往是小众爱好的象征,如今借助书市平台,旧书成为联结教育、文化、旅游、消费等多个领域的交汇点,成为城市文化产业新的增长极。

展览之外,展区还引入互动体验和场景化设计。观展者不仅能近距离观看古旧书,还能配合沉浸式展陈、专题讲座、知识导览,获得更全面的文化体验。刘易臣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打造的不仅是一个交易场,还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卖场,让古籍不再是‘橱窗里的孤本’,而是‘生活里的常客’。”

旧书市场生命力在于流通

旧书市场的生命力源于阅读,更在于流通。本届地坛书市“旧书新知”专区不仅呈现丰富的展陈,还推出了兼具专业性与故事性的图书新作。《拍书随笔——我与中国书店拍卖三十年》便是其中的亮点。

“除了到店里买和书市买,拍卖会是古旧书的重要流通渠道。”刘易臣介绍,中国书店老专家彭震尧30年来主持过无数场拍卖,见证过典籍流转背后的故事,也见证了市场的兴衰与再生。《拍书随笔——我与中国书店拍卖三十年》新书分享会现场,彭震尧将拍卖故事与收藏趣闻穿插其中,让大众更直观地理解古籍拍卖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

与此同时,中国书店出版社还带来《旧书是美丽的——姜德明书话选》,该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析旧书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为普通读者提供走近旧书的入门钥匙。这种“旧书+出版”的双重组合,不仅强化了书市的专业底色,也使旧书文化在产业链条中具备更强的持续性与可复制性。

刘易臣认为,旧书的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正在被更多人重新认识。“通过出版物和‘新知’故事的传播,古旧书不再只是部分读者的‘心头好’,而是能够进入更多普通人的精神生活。”

打造旧书产业新生态

如果说展览与出版体现了文化价值,那么联合展销则凸显出产业联动的力量。本届地坛书市“旧书新知”专区持续扩容,设有“京津冀鲁晋古旧书联合展销”,汇聚中国书店、孔夫子旧书网、布衣书局、天津市古籍书店、河北语华书馆、中国书店德州店、太原古籍书店等多家机构,集中呈现10余万种古旧书。

据介绍,中国书店旗下8家门店也全员出动:琉璃厂店带来史铁生、莫言、余华等作家的作品及殷墟主题文创;古籍书店则以“片羽存真”系列文创与中医古籍为特色;中关村店推出《宋文鉴》《明史》等历史经典与“万卷集珍”文创系列;德州店更是首次亮相,推出“小扒鸡”系列IP和“德州礼物”,用地域文化延伸旧书消费的新体验。

在刘易臣看来,这种跨区域的联合,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也形成了上下游产业协作的格局,为古旧书市场的资源流通与文化消费搭建起新的平台。而且让他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地坛书市的旧书展销区,晒出他们的淘书心得、文创“战利品”,这种自发的社交传播,反过来又成为旧书市场新的增长力。“我们提出的口号是‘为书找读者,让读者有所得,让书到他喜欢的人手里’。‘旧书新知’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作者:张君成 李婧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