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9-26 来源:无锡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分享:

清晨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古朴的木地板上。在无锡县图书馆老钟楼改造的“钟书房”示范点内,年过七旬的退休教师陈老先生正戴着老花镜,安静地翻阅着一本地方志。“这里和我年轻时来的样子大不一样了,但读书的氛围更浓了。”他笑着说,“现在有空就来,看看书,看看运河,心里特别踏实。”像陈老先生这样的市民,正成为无锡街头巷尾一道道“钟书房”风景线的主角。无锡市立足深厚地域文化,创新打造覆盖全域的“钟书房”公共阅读空间,让崇文重教的千年文脉在满城书香中赓续绵延。

模式创新“阅读+”融合多元生态

“钟书房”取其名自无锡籍文化巨擘钱锺书,寓意“钟情于书”,也呼应了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在地精神。走进始建于1912年的老钟楼示范点,历史厚重感与现代阅读体验交织。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注入了阅读、茶歇和展览功能。读者既能触摸历史,又能享受宁静的阅读时光。”这里已成为全国文保单位活化利用的典范,周末常常一座难求。

“钟书房”绝非千篇一律。在渤公岛钟书房,面朝蠡湖,碧水蓝天成为阅读的天然背景板。“平时工作压力大,周末来这里点杯咖啡,看看湖景翻翻书,整个人都放松了,”带着笔记本电脑前来“充电”的年轻白领王女士表示,“环境特别治愈,灵感都多了不少。”

在惠山区“葑溪书院”,这里延续晚清书院遗风,却提供了理论宣讲、全民阅读、暑期托管等综合性服务。暑假带儿子来参加活动的张先生说:“以前发愁孩子放假没人管,现在这里又安全又有意义,孩子喜欢,我们家长也放心。” 

服务赋能,书香浸润百姓生活

“钟书房”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在梁溪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的“钟书房”,一场“春风润心 护航健康”主题绘画活动正欢声笑语地进行着。志愿者告诉记者:“我们通过阅读和艺术结合的方式,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效果非常好,很多孩子每周都盼着来。”线上线下的联动也为书香生态注入活力。“我在‘学习强国’上看到‘书香无锡’推荐的好书,周末就会来附近的钟书房找找实体书,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特别方便。”市民吴先生分享道。

如今,从社区商场到景区公园,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钟书房”已成为无锡文明城市创建中闪亮的“文化客厅”。在新吴区墙门书宅“钟书房”,“文明养宠”主题讲座吸引了众多居民。“这样的讲座既有趣又实用,”居民赵阿姨笑着说,“大家一边学知识,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文明养宠的意识确实提高了。”锡山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融入“钟书房”,志愿者介绍:“这里不像传统的宣传站,大家来看书喝茶的同时,很自然地就参与了文明讨论,接受了新风尚。”

从“建起来”到“活起来”,再到“火起来”,无锡“钟书房”用缕缕书香浸润城市肌理,让文明成为市民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正助推无锡从“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