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10-0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分享:

9月26日开业至10月8日,全球最大实体书城湾区之眼以近100万人次的客流量,展现了其作为新时代阅读地标的强大吸引力。国庆中秋假期,湾区之眼充分发挥新型城市文化会客厅的功能,形成“文旅宣商展演”一体联动的资源聚合优势,为读者、游客提供“一站直达”“一键直达”的服务。

国庆中秋假期,湾区之眼北区迎来各年龄层的读者。胡蕾

阅读体验在这里有新的定义

10月4日,记者来到湾区之眼时看到,每个区域都聚集了众多前来阅读、体验的读者。北区一层的“人文万象”主题阅读空间,集中呈现纸质书刊出版、印刷、装帧及特色阅读空间建设运营业态;北区二层的“艺术花园”是艺术主题阅读区,这里利用270度全景落地窗设计出“悬浮阅读舱”;南区负一层的“欢乐META”,是专为青少年儿童读者打造的多元成长空间,这里既有儿童文学、绘本、科普书籍展销区,也有低幼启蒙、中小学教辅、文具一站式采购区。

湾区之眼作为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第七座大型书城,现由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宝安分公司承担运营。其广泛吸纳“大出版+”生态资源,形成全产业链的聚合效应,为读者、游客提供一站式阅读服务与一键式知识服务。

“从精细化服务读者出发,运营公司对图书展销区域的书架尺寸和高度进行多方考察衡量,图书展陈利用高柜,图书码堆使用低柜,服务青少年儿童读者的区域大多使用矮柜。”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汉隆向记者介绍,相较于传统阅读空间,湾区之眼以图书销售和文化体验为核心,通过引入多元商业业态,形成自我造血、持续运营的良性循环,通过提升公共阅读服务质量满足人们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湾区之眼运营方已联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开展“阅读中国·大湾区读书会”、邀请歌唱家雷佳组织举办“时间的诗意——经典诗词唱谈会”等多场主题阅读活动。在书城设置的“书口印刷机”互动体验区提供按需印刷服务,读者可以自主定义图案与文字,亲手参与一本书的诞生过程。市民陈先生体验后说:“仅需数分钟,即可在书页切口留下专属印记,一本书成为承载情感的专属艺术品。”

首发概念在这里有新的玩法

湾区之眼以数实融合打造首店经济、首发经济,激发书业与文化的消费新动能。

“三体—四维空间”华南首店以科幻文学《三体》为核心,将其IP全领域开发的影视、游戏、衍生品进行展陈展销,并设置院线模式虚拟现实体验区域、衍生品旗舰店、主题打卡装置及轻餐饮区域,通过虚实结合的技术实现沉浸式互动体验。

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宝安分公司总经理王文涛介绍,该空间作为《三体》图书IP主题科幻体验综合体,瞄准科幻与科技体验的蓝海市场,通过沉浸式体验,满足读者对科幻文学、科技探索、科普教育的需求,打造一个面向全年龄段的“三科”体验中心。

“阅文书园”是运营方联合阅文集团打造的全国首个IP社交空间,这也是网络文学落地实体书城的首个运营案例。王文涛介绍,“阅文书园”通过“阅读+IP周边+互动体验+社交活动”的创新模式,整合图书阅读、文创销售、沉浸式体验等功能,形成面向年轻人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猫王妙播”读书角是“猫王妙播”线下首店,让读者在“听书、听音乐”中开启跨越时空的声音之旅。深圳市驻深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吕绍刚体验后表示,该区域融合听书、音像出版、电台、播客等内容生态,专供打卡设置的“猫王妙播+扣子AI空间”通过科技与互动场景的叠加,可生成专属AI声音角色,打造用户喜好的“声音理想国”。

“恭博礼物”首出京城、全球最大的超级3D打印旗舰店……还有更多进驻湾区之眼的全球、全国、华南首店从不同维度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文旅融合在这里有新的形态

运营方致力于将湾区之眼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地标级文旅目的地,使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消费新地标。

记者了解到,湾区之眼自开业至今,接待深圳市外的湾区游客占比超30%。黄女士一家四口从深圳湾口岸通关后,只需 20分钟车程即可到达湾区之眼。“我们一家从香港来,听说湾区之眼开业后有不少展演活动,特意前来观展。”黄女士对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中观看了深圳工业发展专题展、深圳交响音乐会等多场展演活动。王文涛告诉记者,未来这里将全年无休推出超1000场高品质艺文活动,深度融合“文化+艺术/创意/旅游/科技”,让阅读空间与考古文博、展览、演艺无缝衔接,实现新时代阅读地标的外延更广、新一代文化综合体的内涵更丰。

这样的理念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无疑是立体的。例如,运营方联合陕西历史博物馆打造的“壁上丹青 盛世风华——壁画里的大唐”湾区民俗馆开馆大展,构建起“数据采集—虚拟复原—沉浸体验—文化传播”的全链条体系,让唐代墓室壁画从静态的墓室墙壁跃入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活态空间,成为可触摸、可互动、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唐汉隆表示,湾区之眼实现了阅读、展演、科技、互动、消费等不同场景的无缝转换,为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场景支撑。

作者: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