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_2025header-bg.png

2025-04-17


    士子的家国理想,在书院的读书声中渗透三晋大地,穿越时空传承至今。

   “志仲尼之志,学仲尼之学”,太平县龙门书院,祭祀着隋代文中子王通,儒学传承,至今仍有回响。夏县小晁村司马温公祠中原有温公书院、涑水书院,祭祀着宋代司马光,“开卷有益,积善降祥”,温公斯言,时时激励后人。明代理学家薛瑄设教河津,四方学子云集,终成河东学派,明末清初思想家傅山为其题写对联: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辨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薛瑄设教之故宅,后有文清书院,据记载,书院聘请主讲,不论出身,唯以品学端正、无不良习气等为依据。

    金元时期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常常流连于冠山书院,他在诗中赞到:“若道使君无妙思,冠山移得近城头”。芮城商人秦醒清,青年时代虽经商有道但又喜好读书,光绪十二年(1886),创归儒书院,延请芮城大儒薛于瑛主讲,周边士子,纷至沓来。

   “惟愿风风雨雨,不辍披吟;暮暮朝朝,常勤讲贯。”回首再听先哲嘉言,书香传晋韵,贤志启后人。